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揮別歧視 華工墳場改紀念公園

中央社/ 2012.11.01 00:00
(中央社記者顏伶如波特蘭特稿)種族歧視是美國歷史難以抹去的傷痛,百餘年前飄洋過海到波特蘭打拚的華人勞工,生時遭排斥,死後墳地被蓋成停車場。無名華工辛酸史,如今因墳場改建紀念公園,終獲圓滿收場。

波特蘭原為一片森林,都市發展之初不管是清除巨木或建造河堤,粗重工作都是華工擔任。

據統計,波特蘭在1890年代曾是美西華人人口第2多的城市,約11%居民為華人。留著長辮子的華工,從飲食、服裝到生活習慣都顯得格格不入,語言不通更造成溝通困難。他們飽受欺侮,被稱為「黃禍」,承受著龐大的排華壓力。

1800年代中期成立的「孤杉先驅者墓園」(Lone Fir Pioneer Cemetery),園中西南邊與其他墳地刻意隔開的一角,曾是客死異鄉的華工人生旅途最後的落腳處。到了1920年代,已有超過1000名華人埋在這裡,沒有墓碑、沒有姓名,僅簡單註記著充滿歧視的稱呼「中國佬」(Chinaman)。

這個角落還葬著在當地一所精神病院終老或死亡,卻沒有家屬願意領回的病患。可見在當時社會,這兩個族群同樣被歸類為邊緣人。

大多數華工都希望在百年之後能落葉歸根,遷葬回鄉,但這樣的遺願實際上不易達成。數十年的風吹雨打、缺乏維修,加上人為破壞,許多華工墳地上的註記,根本都無法辨識。

從1920年代到1940年代之間,名稱為「14區」(Block 14)的華人墳區,在當地慈善組織協助下,一批批依照習俗撿骨遷葬。新墳由於啟運不便,則仍留在原處。然而,墓園主管機關俄勒岡州蒙諾瑪郡(Multnomah County)郡政府主觀認定墳區已清理完畢,便於1947年變更地目,在原址蓋了停車場及一棟工程辦公室。

附近社區流傳著「14區」的神秘傳說,包括停車場及辦公室不時有「鬧鬼」事件,最後導致荒廢。另外,早期建材含有石綿,不符新建築法規,使得郡政府在2004年宣布停用辦公室,打算把土地脫手,轉賣建商。

當時,波特蘭中華語文學校校長丘育汕憑著為華工討公道及還原歷史真相的熱忱,從中華會館地下室找出了兩大本塵封已久的中文名冊,確認這兩本名冊是1891年到1928年間安葬於「14區」的華人名單,其中有高齡百歲的老人,也有年僅1歲至16歲的孩童。

丘育汕在名冊紀錄中,找到每個孩童名字旁邊,都註明「永不起金」字樣,這是粵語永不遷葬的意思。比對郡政府的統計數字後,她推測停車場與辦公室地底下可能還有遺骸,這項發現引起輿論高度關切。

2004年6月,地質勘探專家進行聲納雷達探測,果然發現地下共有9個地點有異常反應,還有棺木形狀的排列。2005年1月,考古專家在工程辦公室門前約4呎深的地下,掘出了兩截孩童手臂骨頭,郡政府獲悉後立即同意基於尊重亡者的原則,把這塊土地還給原本就葬於此處的亡者。辦公室與停車場雙雙拆除後,經過社區居民討論,同意「14區」原址將改建文化紀念公園。

就在今年微冷的初秋,「14區」舉辦了文化紀念公園基金會成立儀式,兩位前任俄勒岡州州長羅伯茲(Barbara Roberts)、艾帝耶(Vic Atiyeh),波特蘭市政府平等暨人權局「新波特蘭人計畫」(New Portlander Programs)處長卡塔拉尼(Ronault L.S. Catalani)、中華會館主席應書琪以及波特蘭各界人士出席,場面簡單隆重卻充滿溫馨。

如今處於荒廢狀態的「14區」,以鐵鍊圍起,顯得蒼涼冷清。卡塔拉尼說:「在這個沒有標示的區域,被稱做『14區』的地方,對於我們不完美的歷史來說,是最完美的象徵。」

來自台灣的丘育汕說,對於這樣結果覺得很興奮,也很欣慰,「我們努力了10年,能夠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感覺到很有成就感。」她表示,成立紀念公園的主要目的,就是表彰華工與早期華人在美國西海岸所做的貢獻;這個事件對於全美華人社區來說,都是很重要的里程碑。

羅伯茲致詞時說:「或許我們永遠無法得知安息在墓園中這個被遺忘角落所有華工的姓名,但現在我們終於有機會,給予他們本來應該享有的尊重。他們活著的時候,可能覺得深受排斥,他們未來將長眠於整座墓園中最受歡迎的地點,他們的故事將會流傳下去,他們的生命受到表揚。」

她說:「在這座美麗的文化紀念新建公園,亡者將會跟生者述說何謂仁慈、包容、接納與憐憫。」(本文附有照片及影音)1011101

(中央社記者顏伶如波特蘭傳真 101年11月1日)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