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特稿》興農中繼離場 救援更要有心

自由時報/ 2012.10.31 00:00
興農還在努力找接手牛隊的企業,儘管各方都透露樂觀訊息,不論未來是何方承接,大企業、財團入主固然好,有心、願意長期投入經營,才是台灣職棒之福。

台灣職棒在10年前曾有2聯盟、多達11隊規模,職棒三年更創下單場平均票房超過6878人的歷史新高。但隨著聯盟合併、多次簽賭案重創和經營不善,球團相繼棄守,從2009年起回復1990年草創元年的4隊規模,一路艱辛走來,留下象獅牛猿4隊都是中職最佳伙伴,興農選擇結束17年情誼,必有無法繼續走下去的苦衷。

興農董事長楊文彬20年前曾到德國,拜訪農藥生意夥伴拜耳公司,見識到拜耳旗下的勒沃庫森足球隊剛在德甲聯賽封王的優越成績,凝聚企業向心力和對社會的高度正向影響力,感受特別深,也加深他後來買職棒隊的意願。

職棒5年,楊董在偶然機會買下俊國熊,也讓他父親、「老董」楊天發退休後有個舞台。興農有了職棒隊後,大力動員集團中的興農人壽、超市,甚至遍及全國的300多家農藥供應中心,卯勁配合宣傳、支援,全心全意要把牛隊帶起來;這幾年大環境不佳,楊文彬安排超市總經理楊忠信和集團第三代楊仁佑等核心人馬接管球隊,無非希望孤注一擲,也回應牛迷的殷切期待。

17年來,連同購入成本5億多,加上每年的近億虧損,興農大概投入近20億元,對一個販售農藥、肥料為主的企業,職棒隊經營的壓力恐非外人可理解。縱然退場沒有漂亮的身影,卻也迫不得已,興農會善盡最後責任後再離開。

不論首先棄守的興農,或多年來苦撐的元老兄弟象,甚至同樣堅守的獅、猿,也許他們的經營還不夠好,未臻職棒「專業」、有待改進,但他們在這樣艱困的環境中,維繫著台灣僅有的職業運動命脈,都值得球迷肯定和珍惜。

職棒經營就像是一場棒球賽的縮影,在中繼投手興農退場後,接手企業資金雄厚固然值得期待,但是能否扮演稱職的「救援投手」,不只3分鐘熱度,更得能多吃局數才重要。 (記者黃照敦)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