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左右看:青年貧窮化與學生維權運動

立報/本報訊 2012.10.30 00:00
左看:從高教體制抗爭反思教育體制改革

試圖擺脫人民束縛,對於一切人事物都想要逐步立法推向事事皆「私權糾紛」、「各憑本事」、「自力求生」的台灣政府而言,教育商品化絕對是不可逆的趨勢。

日前反大學法人化陣線、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小組等眾多大專院校學生社團齊聚台中,抗議「學費調漲」此一高學費趨勢背後突顯出「提高高等教育門檻」的問題。大學法第35條裡以教育部規定,作為制衡收費基準的限界,但是講白了,法人化計畫是讓教育部連規定也沒有。表面上的自主治理,毋寧是逐步鋪設各大學財務損益自主,藉私有化手段,各憑本事自力救濟之路。

回視過去幾年來高等教育體制浮現的各種問題:大學法人化、高等教育工業嚴重剝削、新進教師淪非正規就業,研究生淪廉價學術勞工。5年5百億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對於重點大學不知所云的大方投入,諷刺地映襯著公共教育逐年縮減、青年貧窮化與失業率高的社會背景。以至於重點系所裡的既得利益者,可以大肆換馬桶、蓋新校舍,讓重點教授買些高級玩具布置研究室,重點教授退休後又能到私校再創教育事業第二春。而眾多付不起學費的年輕學子就申請學貸預支未來、在校內廉價打工並且透支現在。

原來台灣教育部這廂在盤算的教育改革,是降低受教率、提升高教門檻。陳虹穎/文化評論人

右看:從區域競爭力看學費自主

當歐債危機外部性外溢至全球各地,青年貧窮化與全球化下的區域競爭成為並置的課題,在現前教育部的「法人化(自主治理)計畫」裡,似乎仍未看見:台灣將如何面對下一個10年、20年的長程社會人才養成規劃,高等教育私有化這種明確清晰的未來,對於泛22K的青年薪資結構,無疑是雪上加霜、腰斬年輕學子的未來。

就區域人力資源庫的市場經爭觀點來看,「教育」絕非只是個人投資,而是一國如何擘劃其長程之競爭力。日前教育部長蔣偉寧表示,教育部將下放學雜費決策權,在「常態性學雜費調整方案」草案中規定:國立大學學費最可調漲5%到10%,私校學費漲幅最高可至5%。這顯然已經與大學法第35條規定相扞格。

違法進行學費自主背後的政策理性,目前說法是「突顯競爭力」、「使用者付費」等云云。但事實上,這個區域競爭力的市場格局,未免太窮酸,小鼻子小眼睛!就兩岸三地的區域競爭力養成來看,台灣論市場沒市場、論外交沒外交、論土地缺土地、論資本也已明顯缺優勢,所剩無幾的可能性,僅剩下教育體制進行的人才培育了。當市場機制裡,翻轉台灣競爭力的可能性都將被階級化的教育政策剝奪時,下一個5年、10年,我們的市場優勢剩什麼?在哪裡?陸已興/國小教師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