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蔡珠兒:勾起鄉愁 唯美的失落

中時電子報/林欣誼/台北報導 2012.10.30 00:00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中國引起廣大迴響,不僅因其規模浩大的拍攝、精緻的製作,也有強調中國「地大物博」的民族情感在其中。旅居香港的台灣飲食作家蔡珠兒便直言,僅管這部紀錄片的觀點顯得膚淺,「但它的畫面形成強烈的唯美風格和抽離感,意在勾起觀眾對食物的感受和鄉愁,而不是問題意識,它完全沒談到食物和我們切身的關係,虛無飄渺而架空,未免太不現實。」

蔡珠兒表示,紀錄片捨餐廳大廚而轉往草根式食物探源,採訪諾頓的火腿、雲南的松茸、嘉魚的蓮藕等等,但這都是一般人不可能找到的食物,更突顯出它是一種「唯美的失落」,是各地采風而非現實生活,像是拍給西方人看的獵奇影片,廣告的是「中國」這個東西。

「感動同時,我更感到焦慮,像這樣沒被汙染的食物,中國還剩多少呢?」蔡珠兒表示,大陸黑心食品盛行,片中卻無任何社會意識。蔡珠兒並舉英國BBC製作的節目《Slice of Life: British Way of Eating since 1945》(生活切片:一九四五年至今的英國)作為對照,「節目中會從這文化脈絡來談英國飲食源流,包括外來的影響、社會運動、世代差異等等,這樣的影片中國拍得出來嗎?大飢荒和人民公社怎麼呈現?」

蔡珠兒更以《舌尖上的中國》的不足,來反觀台灣探討飲食文化的空間,她認為台灣可以拍出不一樣的、觀念更前進的飲食紀錄片,「比如洪震宇寫《旅人的食材曆》、劉克襄寫《男人的菜市場》等,都提供了豐富的在地觀察,台灣也不缺關注公共飲食健康的批判聲音。」從飲食文化關注者的角度來看,她強調:「食物不一定在舌尖上,更是關於大腦的。」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