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大停滯》:黯淡科學再起?

立報/本報訊 2012.10.25 00:00
■王怡修我們以為我們所處的世界,因創新而變化多端,仔細爬梳之後才發現,變化其實沒有一百年前來得大;我們以為上一代刻苦耐勞,才有高度經濟成長,這一代一定是太過草莓,才會問題層出不窮,殊不知,上一代已經將低垂的果實都摘光了;我們以為蕭條是一時的,壞日子終究會過去,搞半天才發現,低成長可能才是常態。眼看著日本由消失的十年變成二十年,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柯文透過《大停滯》一書,傳達上述頗具顛覆性的概念,並且開示美國同胞們還是學學日本人,好好的跟蕭條相處,別再相信高成長神話了。

難不成,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的高成長只是南柯一夢?在作者論述中,百年前的快速變化是個重要關鍵,廉價土地、突破性創新、快速累積的人力資本,三者共同成就了經濟快速成長的契機,而過去半個世紀的高成長,只不過是摘取前人種下的果實,卻沒有能力留下新的種苗以開創下一個盛世。

這三個要素難道無法再複製了嗎?可以的,但僅限開發中國家適用。作者花了大篇幅對讀者解釋,發達國家如美國,土地不可能變便宜、人力資本成長空間有限、創新項目格局都不大,換言之,現在正處於「科技高原」,上不去下不來,大停滯時代還很漫長,看似無解。作者論述所用的邏輯,其實就是李嘉圖的「規模報酬遞減」法則,良田早已用於生產,後來者只能試著將荒田變良田,但談何容易。

無獨有偶,近期《經濟學人》一篇探討世代對立的文章,也提及嬰兒潮世代像超級海棉一樣,將好處都吸光了,只留下一堆國債及社會福利的爛攤子。高成長不過是「一次性的幸運」,年輕世代所面對的環境缺乏成長的有利因素,更慘的是,他們人少勢寡,在一人一票的民主選舉中,根本無法從嬰兒潮世代手中奪取僅存的資源。

回想19世紀初,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馬爾薩斯的《人口論》曾引起一陣風波,他推論英國的糧食成長速度跟不上人口成長速度,人們只能生活在最低水準,除非主動節育,否則問題最終會以戰爭、飢荒或疾病來解決。同時期的李嘉圖則端出規模報酬遞減的生產模型,說明地主才能享有擴充生產的好處,佃農及工人都只得到最低報酬。因此,經濟學彼時被稱為「黯淡的科學」,經濟體系的運作在兩位經濟學家的論述下,見不到光明的未來。

幸運的是,英國在19世紀後半期,進入了所謂的維多利亞繁榮期,所得大幅提高,並未走向他們所預期的悲觀境地。進入20世紀,一眾經濟學家們,也開始論述創新帶來的報酬遞增好處,試圖跳脫出規模報酬遞減的宿命。而進入高成長時期,更是讓我們自信滿滿,相信明天一定會更好。但是,風水似乎又轉回來了,金融海嘯、歐債危機、無感復甦、世代對立,種種跡象都讓我們樂觀不起來。現在,我們該相信什麼?

或許,就如同作者所說,在學習如何與蕭條共處的同時,先遁入網路世界尋求快樂吧!在這個抑鬱的年代,起碼還有一個去處可以累積知識、尋求娛樂、擴展社交,而且幾乎免費。雖然這些活動都不計入GDP,對經濟成長沒有幫助,也無法創造就業機會,但卻大幅改善我們的生活。還是說,我們應該優先思考的,其實是如何改善GDP計算方式的不合時宜?(世新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本文由早安財經出版社提供)

大停滯:全球經濟陷入漸凍,如何擺脫困局?作者:泰勒‧柯文出版社:早安財經ISBN:9789866613517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