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世界傳真:亞洲研究人員加強合作

立報/本報訊 2012.10.21 00:00
譯寫■葉興台根據紐約時報、美聯社等媒體報導,長腳蝦已成為亞洲水產養殖業日益重要的產物,但養殖戶必須處裡相關疾病、繁育和氣候變遷等問題。馬來西亞大學生物科技研究中心農業研究組副教授蘇哈.巴素(Subha Bhassu)認為,基因組定序(genome sequence)加上集體研究的威力,有助於解決上述問題。巴素與她的研究團隊從2009年以來一直與北京華大基因研究中心(Beijing Genome Center)和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合作,他們共同發表研究論文,參與員工聯合訓練,協助學生交換。今年巴素協助建立東南亞水產養殖研究人員網絡,來自孟加拉、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的科學家,每3個月就分享彼此的研究,擬定博士班學生的交換計畫。每隔幾週就用網路電話Skype與亞洲同僚聯絡的巴素堅信,確保更安全食品供應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科學家共享知識和資源。她說:「為了降低貧窮,為了改善環境,為了永續發展,我們必須合作。」經濟整合帶動學術協作英國文化協會上個月在香港的一場研討會中所公布的研究發現,很多亞洲大學進行高頻率的國際研究合作,跨國合作研究人員的論文可能較常被引用。香港大學華正中國教育中心主任白杰瑞(Gerard A. Postiglione)表示:「隨著亞洲經濟整合,這個區域的研究人員有更大的誘因來熟悉彼此。」根據英國文化會和SciVal Analytics的這項研究,最近幾年東南亞的研究產出顯著增加,很多國家的國際合作率超越全球平均水準。SciVal Analytics是全球最大科學、技術與醫學資料產品出版服務商Elsevier旗下的科學資料庫。為順應經濟整合,亞洲各國對於學術研究上的合作躍躍欲試。北京華大基因研究中心的深圳分部裡,研究人員正在進行作業,前方是中國大陸第一隻複製豬,圖攝於2010年3月3日。(圖/路透)這項研究檢視過去5年柬埔寨、印尼、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泰國和越南,發表在醫學、科學、工程、技術、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等領域的學術刊物上的論文。英國文化協會資深教育顧問珍妮特.伊莉娃(Janet Ilieva)表示,菲律賓和印尼超過一半的研究是國際合作的成果。論文量不多的寮國,學者所發表的論文中逾90%與外國學者合作。相較之下,英國研究論文的國際合作率僅46%。伊莉娃表示:「我認為有些國家的研究產出不高,研究實力也很薄弱,他們因此很仰賴國際合作。」教育學者表示,很多亞洲科學家也與西方國家的同僚合作,區域內的合作增加,也有助於處理所面臨的諸多挑戰,包括都市化、熱帶疾病和氣候變遷等。伊莉娃指出:「很多科學家與非東協的同僚合作,東協內部確實進行著合作,但主要是與非東協的國家合作。」伊莉娃將此趨勢歸因於西方國家擁有更大的研究實力,以及很多亞洲研究員曾在西方國家受過教育。她說:「當他們返國,就將從前唸書時所建立的研究連結帶回國內。目前東亞擁有博士學位的研究人員,有很多曾經在西方國家深造過,因為在博士階段,東亞國家仍在培養實力,一但建立了實力,我們就會看到亞洲國家之間更多的合作。」農業科學是亞洲國家已經進行密切合作的領域。伊莉娃引述泰國和越南所進行的稻米生產研究為例指出:「這似乎是他們的強項,這也許是反映10年前的經濟優先性,因為農業部門對這些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有顯著的貢獻。」過去5年,馬來西亞的研究產出平均年成長率達38%,全球僅為3%。伊莉娃表示,馬來西亞試圖把研究範圍由農業擴大到其他領域,且更著重在工程、技術和醫學領域的研究。伊莉娃指出:「這是一個國家建立研究實力的指標,有朝一日馬來西亞將變成研究大國。」合作觸角僅及頂尖大學香港大學華正中國教育中心主任白杰瑞表示,亞洲頂尖大學與西方頂尖大學的合作已經是司空見慣,亞洲頂尖大學之間的合作也日益密切。他說:「我們知道中國、日本、南韓和新加坡之間的合作逐漸增加。」白杰瑞指出,就國際合作而言,香港和新加坡在亞洲是領先者,他將此歸因於英語在兩地是主要語言,且兩地都從世界各國聘請了很多學者。但他指出,香港多數的研究合作是與中國大陸或西方國家,而亞洲頂尖大學和一般大學之間的合作仍不多。白杰瑞說:「遺憾的是,亞洲頂尖大學和一般大學之間的合作並未跨出大步,儘管亞洲經濟加速整合,高等教育研究的區域合作並未達到預期的程度。」白杰瑞表示,很多亞州博士班學生仍視北美和歐洲的頂尖大學為深造之處,因為這些頂尖大學擁有最佳的研究設施、知名的科學家、學術和知識的自由與活力。研究人員指出,語言差異、缺乏研究實力和經費不足,是目前亞洲加強合作的主要障礙。白杰瑞表示,有些亞洲國家的主要語言不是英語,缺乏共通的語言,會帶來很大的衝擊,因為很多研究需要用英語完成。而要在亞洲已成立多年的大學和新成立大學之間找到相同水平的研究實力,也面臨不少困難。但亞洲研究人員尋求國際合作有很多誘因。英國文化研究發現,跨國研究被引述的次數高出純本土研究近1倍。有些國家的跨國研究被引述的次數更驚人。以印尼研究人員為例,與他國研究人員合作的論文吸引了6倍的引述。伊莉娃表示,其他研究發現,隨著跨國研究增加,被引述的次數也增加。她相信跨國研究論文可能產生更大的影響力,因為很多人認為,全球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法將來自於國際研究團隊。伊莉娃指出:「由於參與的國家增多,我們可能看到跨國研究由雙邊國家變成多邊國家。」香港教育學院比較政策講座教授莫家豪表示,產學界的合作也出現增加趨勢。例如,日本、南韓和台灣的企業已在中國大陸設立研究設施,中國的大學將有更多參與的機會。莫家豪目前也擔任東亞社會政策研究網絡主席,該組織成立於2005年,目的是促進社會福利和人口成長等領域的研究合作。來自中國大陸、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南韓、台灣、澳洲和歐洲國家的學者和博士班學生都參與這個網絡。莫家豪表示,研究人員因共同研究影響這個區域的問題而受益,是未來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