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人與土地》劉理鑑 良心做好「柿」

自由時報/ 2012.10.21 00:00
記者黃美珠/專題報導

「九降風讓我的柿子快乾,客家花布巾讓柿子文化找到生機。」新竹縣新埔味衛佳柿餅觀光農場主人劉理鑑,從事柿餅加工已經卅年了,他驕傲地說:「柿染則讓我看到了柿子產業的明天。」

乾燥機+炭烤法 打響柿餅婆婆名號

因為堅拒中國柿餅低價銷台,劉理鑑的農場一度幾乎走進死胡同,但在貴人提攜下,打響了柿餅婆婆的名號,開啟了柿染工藝,「回首來時路,血汗錢萬萬年。」劉理鑑慶幸自己的選擇與堅持。

一九七○年代是台灣柿餅的黃金年代,每台斤平均有一百五十元到兩百廿元不等的「好價」,高雄夜市甚至曾經賣出一台斤三百五十元的天價。但是,廿八年前,中國柿餅走私來台後,台灣柿餅價格每況愈下,現在平均每台斤只剩下九十到一百元。

當年走私風剛起,曾有人好意幫他牽線,要介紹每台斤只要廿三元就可成交的中國柿餅,權充正牌的味衛佳,劉理鑑拒絕了。「中國柿餅平均四顆只有一顆不澀,媽媽告訴我,賺錢要賺良心錢。」他說:「賣了中國貨,好了自己,台灣的柿農又該怎麼辦?」

劉理鑑五、六歲大時,就開始幫忙家裡做農活,台灣的柿餅長久以來看天吃飯,每年九至十二月的九降風,風勢強勁又乾旱,有如一台天然超大型的烘乾機,讓柿餅的「風乾、曝曬」過程快速順利,但是一切都得看天吃飯,越冷越要搶做,否則就只能坐視柿子爛了,非常辛苦。

民國六十九年,他和父親模仿九降風原理,一起研發出能讓柿子快速乾燥的乾燥機。同業紛紛跟進使用,各家柿餅製造的速度突飛猛進,而且顆顆金黃、外型漂亮,堪稱是國內柿餅的「工業革命」,再加上在濕雨天候用的炭烤法,味衛佳柿餅就更可口了。

只是這樣的製作生產太慢,炭烤後的柿餅賣相不如乾燥機產的漂亮,難和同業競比。七十六年到八十二年間,在中國柿餅夾殺下,劉理鑑的訂單一路下滑,最慘的紀錄是一季零售收入不到兩千元,相較於其他同業一季可以賺上百萬元相比,他曾經灰心考慮收手。幸有盤商陳連財、詹益國,每年以穩定的訂單給他加油打氣。

天公疼憨人,所以賜給他貴人相助。攝影老師吳應鳳因為迷上了味衛佳幾乎卅年如一日的古早味加工廠環境,年年帶著學生、同好到此捕捉他們工作神情。透過快門,一張張頭包著客家花布巾的婦女,手捧著篩子,帶著燦爛笑容翻曬黃金柿餅的經典畫面流傳,「柿餅婆婆」的人氣年年攀升,料好實在的味衛佳柿餅跟著馳名各地。

發現柿汁顏色染樑柱 開創柿染工藝

九年前,經濟部委外廠商來到味衛佳,想要開發文創方面的軟實力,意外發現味衛佳內一根當年被劉理鑑母親用沾滿柿子汁的雙手所染成咖啡色的樑柱,柿染的藝術可能性就此浮上檯面。

柿子皮原本被人當成垃圾,其實柿子皮具有豐富的天然單寧酸與膠質,提煉出柿染料後,可使纖維產生極優異的色牢度,可染製出皮革的質感,耐洗耐曬,增加不少藝術文化的附加價值,新竹縣柿染文化協會於焉誕生,劉理鑑就是這個協會的理事長,這根柱子也就被命名為「懷親柱」,永遠被珍藏著,成為遊客來到味衛佳必看的一景。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