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彩虹的邊界--徐瑞憲特展

太陽網/吳貴華 2012.10.19 00:00
為徵求國內優秀藝術創作者,台北市立美術館每年對外舉辦申請展徵件活動,提供專業展覽空間,策劃足以表達個人創作理念與展現個人創作技巧的展覽,並藉以呈現台灣當代藝術的多元樣貌。100年申請展獲選藝術家之一徐瑞憲,他以機械動力為創作形式,在一片以影像媒體為創作主流的當代藝術中,徐瑞憲以冰冷的機械動力裝置表現溫暖的生命記憶,在生硬的材質與軟性的主題兩相激盪下,使其作品更顯突出而珍貴。

徐瑞憲於台灣就讀復興商工美工科雕塑組、文化大學美術系西畫組後,1992至1997年間於法國艾克斯普羅旺斯(Aix-en-Provence)藝術學院主修造型藝術,1995年取得法國國家造型藝術文憑並獲國家評審團獎,1997年以第一名成績取得法國國家高等造型藝術表達文憑。2009年於紐約成立工作室。作品展出於法國、英國、美國、加拿大、台灣等地,並參與台灣數項公共藝術設置案等。

徐瑞憲的藝術創作是其生命經驗的轉換,他對動態藝術的濃厚興趣,來自對生活的觀察與回憶。收集機械零件的習慣既是創作上的需要,或許也是從小協助從事資源回收的母親所養成;而二姐的鼓勵與早逝,影響他在1992年自籌學費到法國,進入艾克斯普羅旺斯藝術學院學習西方傳統繪畫與雕塑,當時在他在法國畫的宿舍窗景與洗手台、馬桶等小品油畫,晃動的線條與誇張的構圖,流露異地求學的迷惘與掙扎;同時,藝術學院對使用新媒材創作的鼓勵,開啟他對藝術工作奮不顧身的投入,甚至讓老師必須藉由關閉工作室來避免他過於沉迷。長期專注於機械裝置的創作,金屬粉塵無意間累積在肺部;黃明川導演於2007年為徐瑞憲拍攝的紀錄片末,特寫他長繭的手指與拔除鐵削的動作,更突顯藝術家融合創作與生命的深刻印記。

徐瑞憲的機械裝置藝術,他先手繪作品概念模擬圖,再進一步分解為動力結構圖、展開圖,以說明作品中的各物件尺寸與聯結方式,再實體進行零件切割、焊接組裝等,運用動力學原理,以馬達帶動齒輪連結其他零件,整個製作過程需精心計算並費時調整,展現其個人低調而精準的機械美學。

本次個展主題《彩虹的邊線》,以「彩虹」象徵每個人內心深處對夢想的記憶,這記憶時而浮現,但現實生活的凝重混雜,往往無法真實感受心中美好的記憶或追尋夢想。彩虹是無邊無線的光學現象,隨時會消失在天際,藝術家徐瑞憲試著憑藉心中的記憶畫出一道邊線,再現逐漸被遺忘或即將逝去的夢想。

藝術家提出四件裝置作品,他重新組合童年生活中印象深刻的物件,如鞦韆、學校桌椅、母親的老舊抽屜、象徵藝術家的第一輛摩托車的大型模型盒等,轉換物件原來的形象與造型,融入新科技機械元素,呈現互動光影與聲音,新媒材與老故事相遇的微妙組合,低語道出生命的故事,喚醒記憶中夢想的自由想像。

展期: 即日起至2012年11月25日

展場: 北美館地下樓D區

免票參觀。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日9:30-17:30,每週六延長至20:30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