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心跳的聲音:歐洲的願景

立報/本報訊 2012.10.15 00:00
■張義東我們能想像,亞洲人對北韓核武像歐洲人對法國核武一般地淡定嗎?

2012年諾貝爾和平獎揭曉,得獎人年齡勉強可以算作60歲,人數算法多樣,最多可計為5億人。得獎人是歐盟。

諾貝爾委員會表示,歐盟眼前困於危機,但見事應論其大,60年來為和平、和解、民主與人權奮鬥有成,足堪殊榮。

消息一出,譽謗同行,稱許者稱實至名歸,而不滿與譏諷也同步暴入網路,話說如今歐元正當危機、人民面臨貧困,這個組織沒下詔罪己,居然還得了獎,豈不可笑又可恨!還有一說,應當頒予個人而非組織。

和平獎爭議不缺,每每各好其好。頒給團體而非個人則是歷史悠久,1904年國際法學會以來,紅十字會、聯合國難民署、兒童基金會、國際勞工組織、國際特赦組織等等,其中多屬致力特定目標之非政府組織,惟2001年與其秘書長安南共享和平獎的聯合國,在性質上接近歐盟,但細看可知,若將歐盟比之於一國,權與錢俱不足,民主程度亦不足,但比之於國際組織,論牽涉之廣兼有浸淫之深,無人能望其項背。

全球化與區域化糾纏中,歐洲的區域化無疑是最成功,也因此被視為絕難企及之典範。歐盟及其前身組織則既是區域化的形式成果,也是其執行機關。諾貝爾和平獎是頒給了這個超國家的新形態治理機關嗎?

得到肯定(與否定)的,事實上不單是歐盟組織、工作人員、各國代表,毋寧更是他們背後的歐盟成員國國民,以及那樣一個歐洲一體的概念。那是想像、是願望、也是具體日復一日的實踐。2004年歐盟東擴。當年25國25位導演,以歐洲為題拍攝各5分鐘短片,合集為19種語言發音的《歐洲的願景》。其實願景人人有之,而這就是真正歐洲一體的基礎。

歐洲的區域化是史上前所未見的一場實驗:人類存活單位不藉統治者之征伐或婚配等手段,相兼併而成為更大單位,如部落而至國家,從而以國家一統之姿,壟斷境內身體暴力,以求和平,而是透過放下武器、敵意,摸索共組出新的共同生活,和平而且文明。

一路走來,再無刀光血影,這5億人與他們已不在的上一代中,所有以歐洲一體、和平共處為念的人,你們是真正該接受暍采的人!機關裡執行業務的政治人物,請記住你們只是代領、請記住你們所背負的期待與夢想,務必戒慎恐懼!(德國馬堡菲利浦大學社會學博士)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