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寶林茶室 台南紅球 賞櫻

社論:學者辭官的省思

立報/本報訊 2012.10.07 00:00
像齣諷刺劇,行政院發言人胡幼偉成了新聞製造機,黯然結束短暫的官場生涯。

但更諷刺的是,相較於任內表現,胡幼偉對師生戀的處理,反而顯得老練,頗有打開「降落傘」的安全著陸味道。

這種反差,不得不讓人聯想到,馬政府長期以來的「學者從政」用人盲點。

坦白講,學者從政未必是壞事,更不是禁忌,但幾年下來,馬政府所謂的「無感施政」痛腳,確實和拔擢學者從政的思維習慣有莫大關係。

誠如胡幼偉在請辭時說:「對從未參與過政府工作的政治傳播學者來說,理論與實務的體會很深。」這說明了什麼?聽在國人耳裡,難道國政體制只是學者「到此一遊」、「不枉此生」、「增廣見聞」的美好回憶?

對政治沒有志業承諾,是學者從政的最大弊病。無論是主動爭取或被三顧茅廬,台灣的學者從政一般都是從學校借調開始試水溫,倘若仕途不如預期,則借調期滿回歸原校。再不濟,有了政界經歷,轉往他校任教,也是輕而易舉,永遠有後路,就很難破釜沉舟。

這也是為什麼學者從政,難免帶有一定程度的玩票性質。如果學者被安插到幕僚單位倒還好,但若為主帥拔擢站到第一線領軍打仗,便容易淪為主帥有非贏不可的決心、將領卻無必勝準備的情況。團隊目標形式化、意志空洞化,或許也正是過去馬政府被常被詬病之處。

此外,台灣的學者從政還有嚴重的菁英化傾向。主要和台灣的教育制度有關,台灣的學者幾乎都是菁英梯隊所養成的人物。這些人都會性格重、生活圈子不大,同質性高,卻又有極外顯的「國際觀」。於是乎,當這些人躍上官場後,可以說得上一嘴頭頭是道的國外經驗,卻對台北以外的地區瞭解有限,甚至每說必錯。無怪乎有人批評,馬政府執政5年多,但對台北以外的認識一片空白,甚至還不如國台辦副主任鄭立中勤走中南部的親民秀。

學者從政,走時瀟灑,對個人閱歷算是美談,但對國政,卻是難以承受的走馬燈。雖然論資排輩聽起來像是封建語彙,但沒準備好就拉來下廚,卻讓政府淪為大觀園。政治,不是風花雪月,馬政府的教訓,當為政學兩界的警惕。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