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剖視鳥瞰古建築 李乾朗私密公開

民生@報/陳小凌 2012.10.06 00:00
圖說:建築學者李乾朗私藏墨斗。陳小凌/攝影。

【文/陳小凌】不到30歲的年齡完成了臺灣第一本通史體例的《台灣建築史》,在台灣古建築研究領域投下了一顆震撼彈;其後在70年代,台灣傳統或近代建築的研究非常匱乏時代,李乾朗即親身踏遍臺灣各地進行古蹟勘查,他以「與時間競賽」的精神,進行傳統建築的第一手資料調查與蒐集,宛若偵探解析,為我們揭開一道又一道的建築謎題。採用剖視圖與鳥瞰圖手法,來展現中國古建築空間的布局、造型設計和建築構造丰采。

今天上午在台北中山堂揭幕的「古建築偵探的奇幻旅程:李乾朗建築手稿暨收藏展」,200件畫稿,涵蓋難得一見的手繪圖稿與速寫本真跡、及40多件珍藏的墨斗,讓我們一窺這位自幼被暱稱為「畫圖仙」的建築學者,如何用偵探的眼在鑑賞古建築,這些年來縱橫千里,穿梭在古建築的堂奧中,對古建築的空間推理探討,不僅致力古蹟保存,40多年來更致力於建築文化的普及教育推廣,就像穿梭時空的建築偵探般,一次次以其生輝妙筆、生動講述,向大眾揭露古蹟的奧祕。

「我常覺得古建築就好像是住在遠方的長輩,若想獲得第一手資料與現場親身的經驗,就非得下功夫專程登門拜訪不可。」自幼熱愛藝術的李乾朗,因早年學畫,加上建築系的科班訓練,之後又有機會從民俗學家林衡道認識到臺灣古建築涵蓋豐富的人文意境,他說自己至今還記得林衡道說過:「做事要精簡、扼要!」因此,他以庖丁解牛般利刃眼光與爭鋒,將複雜古建築的秘密,盡量在一張圖面中秀出來!而這就是他觀察建築的不二法門。

如何穿牆拆樑透視建築?細說中國古建築的文化風采?李乾朗說,自己是用偵探的眼在鑑賞古建築,不但屋脊陶飾與地面石條都仔細看,藻井內經年塵封之處也不放過。研究古建築有多種角度,他選擇運用解剖、透視的方法,更深層的去探究建築的一磚一瓦。

展場也將他多年手繪古建築圖稿一併陳列,除了因長年觀察而訓練出的透視技巧外,他在圖繪表現時,也喜歡將建築視為一塊狀組合,以抽離其中一塊或數塊,來讓觀者更了解建築內在的結構,巧妙地將外觀與內部的透視圖,呈現在同一畫面上。藉由這個手法,把從外觀無法推測,驚異未知的內部景象描繪出來,宛若是精密的人體解剖圖的透視。他把古建築圖繪表現得酷炫、活潑又多元,希望能引發社會大眾對古建築的興趣。

李乾朗被建築界公認是徒手摹寫建築的能手,讓他練就一身可以透視建築前世今生的非凡功力。臺北市文化局局長劉維公指出,李乾朗40多年來致力於建築文化的普及教育推廣,就像穿梭時空的建築偵探般,一次次以其生輝妙筆、生動講述,向大眾揭露古蹟的奧祕。對於這樣的臺北文化人,除了去年獲頒「台北文化獎」,「文化局也在思索如何讓市民更了解得獎者的貢獻與學習其精神」,於是籌辦此次展覽,期望為臺北人留下一個美好的記憶與文化資產。

另外,昔日工匠師傅的傢俬-墨斗,這些外人難得一窺其究竟的傳統工藝,經由李乾朗的「私藏」,在南來北往行走考察的機會,逐步蒐集各種形式的墨斗,從台灣到大陸各省,也包含日、韓等國,讓我們看到外形像繡花布鞋的墨斗,或四周有銅皮、甚至包括側面常施花草魚鳥浮雕裝飾的墨斗等,令人大開眼見。

「古建築偵探的奇幻旅程:李乾朗建築手稿暨收藏展」即日起至明年1月15日止,將以近距離的觀賞方式,帶領觀眾進行一場奇幻的古建築之旅。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