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維特專欄】台灣茫然無力 投資短視無能

卡優新聞網/維特 2012.10.06 00:00

產業轉型太慢、投資環境惡劣、這些天媒體不斷分析台灣當前的困境,而前副總統蕭萬長也語重心長說,「從未感受過台灣竟然會如此的茫然及無力」。筆者目前也可算是個創業者,對於這些問題感受格外深刻,雖然筆者公司的市場重心不在台灣,但也可感受到同業的困境。

這幾年,我感受最深的其實是投資環境對企業的不友善,政府雖然手上有很多資金可以投資或補助產業,但是缺乏對產業真正了解的人來善用這些資源。有時,就會發生不須政府協助的企業,拿到政府一大堆錢,真正須要資源的中小企業,卻只能苦哈哈的求生存。若是具有新創意、新思維的中小企業撐不下去,要如何替台灣未來的「產業升級」注入活水?

以台灣現在要大力推展的「文創產業」為例,政府空有那60億的文創基金準備投資,可是一兩年過去了,獲得政府投資的企業屈指可數。同時,不管是國內政府基金或創投,對於這類的投資通常都比較短視,認為一兩年就該要獲利回收,對於經營者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

企業獲利是天職,但是對於新興產業來說,獲利有時必須等到所有條件備齊之後才會發生,而這些通常不是一兩年就可以顯現出來。以目前世界最大的網路書店Amazon來說,賠錢賠了將近十年之久,直到近幾年才開始產生獲利。可是這樣的情況,絕對不會發生在台灣,因為只要一年沒開始獲利,這家公司等於就馬上被判了死刑。

試問政府的文創基金願意去投資這種十年的長期計畫嗎?機會應該是非常小,再加上掌握國家資源的這些人,還是用過去台灣傳統製造業的思維,來看待新興產業,什麼是文創?什麼是數位內容?什麼是社交網路?真正懂的人恐怕沒幾個,那要如何能投資在「對」的地方上?

當大家都在探討AngryBird如何成功的時候,有誰知道這家公司之前已經失敗了40幾支產品?公司也燒掉了數千萬美元?這樣的公司有可能出現在台灣嗎?機率幾乎等於零!

因為台灣投資環境要的還是用最小的投資,賺很多錢的產業,對於向來要長期耕耘的新興產業則是興趣缺缺,所以在我們討論要如何帶動產業升級及轉型時,握有資源的政府或投資人是該先改變觀念,否則一切都將只是空談。 《本專欄固定每週二、五刊出》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