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寶林茶室 地震 清明連假

【人物專訪】何融融   茶道與生活

大成報/ 2012.10.02 00:00
【記者王明珠/泉州编/文何融融】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但對於茶文化這個課題的深入系統的討論和研究,卻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開始的。一般認為:①.中國茶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息息相關,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②.唐代陸羽著作《茶經》問世(西元780年),奠定了中國茶文化基礎。

大家都知道,中華民族在悠久的發展歷史中,形成偉大而獨特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其基本精神表現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居安思危,樂天知足,崇尚禮儀等特徵。其核心精髓在於“中和”二字。這“中和”的內容有兩個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與自然關係和諧;二是“中庸”,指人與人,人與社會關係的和諧。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國人處理自然和精神之間所持的基本思想,突出特徵是:人是自然一部份,人服從自然規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則與自然規律相一致。“天人合一”貫穿於古代的哲學、科學和藝術之中。老子提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德經·四十二章》)。老子又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二十五章》),從一個側面確立人與天的相互關聯;道的本性就是自然,道以自然為歸宿。集儒學大成的《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也把和作為處事,行禮的最高境界。可見,先秦時期,儒道“和合”概念已逐步形成。及至兩漢,接納了由印度原創的“因緣和合”,“圓融元礙”的佛教文化。從此,“和合”文化即被儒道佛三教所通用。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一個最主要特性。

中庸之道則出自儒家,視此為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標。“中庸最早見於《論語》”。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宋儒說,不偏不倚謂之中,恒常不易為之庸。其真諦在於:堅守中正、尋求適度、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由此可知,“中和”意味著天和、地和、人和的多重結構,意味著宇宙萬事萬物的有機統一與和諧,並由此產生實現天人合一之後的和諧之美。那麼,可以說,中國茶道的精神主流正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和”思想的薰陶和影響下而形成的。什麼是茶道?就是品茗之道,或者說,茶道就是茶藝的哲學。也就是說人們從品茗過程中的感官享受上升為心靈感受,以至發展為精神、審美和哲理的追求。中國是茶葉的故鄉,有五千年的茶葉發展歷史,茶葉由於它自身的自然屬性,清香和甘苦,具有藥理及營養的功能,從晉代以後已成為人們日常的飲料,但最早提出飲茶和茶人的道德有關聯的還是茶聖陸羽。《茶經》指出:“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精行儉德”可認為是最早的“茶道”精神。而首次使用“茶道”概念的則是唐代詩僧皎然,所謂“一飲滌昏寐,再飲清我神,三飲便得道”。及至晚唐的劉貞亮提出《茶十德》,其中“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已將茶道功能說得很清楚。到了宋代,宋徽宗《大觀茶論》提出“致清導和,韻高致靜”,又將茶道精神進一步提升。可見,“儉、清、和、敬、靜、雅”等等的茶道精神元素都來自於儒、道、佛三家的思想。而且應該說,其源頭來自道家,核心在儒家,而發展則在佛家。這又要從禪文化的輸入和禪茶文化的形成說起。

如上所述,佛教在東漢時傳人中國,植根於印度的禪學,本意是“沉思冥想”、“靜慮”和“修心”。即通過靜坐調節身心,超越自我的修心方法。到了唐代,由禪宗六祖慧能大師進行了改革,吸收和融合了中國本土的老莊思想、魏晉玄學以及儒學中的文化思想,使其全方位滲透於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和個人修養方式,開拓出獨特的超越解脫的途徑,形成了中國化的佛教。由於茶的清靜淡泊、樸素自然、韻味雋永,正符合禪所要求的天真自然的人性歸宿,茶的本性是冷靜的、思索的,理智的。人們在茶樹永遠生機勃勃的綠中看到了希望,得到當下的寧靜,這就是一種禪意。因此,自從圓悟克勤禪師提出“禪茶一味”以後,禪與茶便形影相隨,並給予茶一種崇高的使命:一片小小茶葉承載起人類一種文明,指導人們去思考生和死、心與色。思維與存在等根本問題,有所謂“無禪茶不香”之說。直到晚唐時期,身居趙州觀音院的從諗禪師把“吃茶去”三字禪作為接引學人參禪的一種方式,這著名的“禪林公案”更成為催生中國禪茶文化的重要思想。可以說,茶文化、禪文化融為禪茶文化之後,是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

唐代茶傳人日本、形成“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傳人韓國、形成“清樂和敬”的韓國茶禮。近代我國茶葉專家也曾提出一些不同見解。如:莊晚芳的“廉美和敬”,張天福的“儉清和美”等等。2005年10月19日一21日,河北石家莊柏林禪寺舉辦了“天下趙州國際禪茶文化交流大會”,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淨慧法師提出中國“禪茶文化”的“正清和雅”四大精神,認為“儒家主正氣,道家主清氣,佛家主和氣,茶文化主雅氣”,具體包括“感恩、包容、分享、結緣”的四大功能。可以說是繼歷代文人雅士對中國茶道不斷總結後所提出的比較準確的概括。

2008年3月,胡錦濤主席在北京出席“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時發表了“茶事高雅,茶味清香,以茶為緣,以和為貴”的講話,就深刻道出了中國茶道的精神。中國茶道不但受儒、道、佛哲學思想影響。同時也還會受到人民大眾的思想影響。因為飲茶最大群體是人民大眾。因此,中國茶道也必定貫注了民眾的倫理道德和精神追求。如:以茶敬客,以茶贈友,以茶聯誼,以茶示儉,以茶求愛,以茶祭祀等等。從這些茶俗中都可以發現民眾樸素的文化心理及與中國茶道密切關係。中國的傳統文化基調是關心人生、參與人生、反映人生的。禪茶文化裏有禪、有生活禪、有禪茶一味的概念,正如趙樸初先生所言:“禪是一面鏡子,它可以照明人的心境,禪是一盞燈,它可以指引人的心路,禪裏有生活,生活中有禪。”“生活禪”的修行方式,其目的誠如淨慧大德所言,是“將信仰落實於生活,將個人融化於大眾”。茶可上達“琴棋書畫詩曲”六藝,又可下通“柴米油鹽醬醋”六味。所以,茶與中國人生活最為緊密,和人民大眾生活也最密切。因此,選擇茶而將禪法落實於生活中,應是最好的禪修方式。總之,中國茶道的要旨傾向於自由自在地舒放性靈,而並不在於刻意的精神修練。中國茶藝表現的是一種生活的藝術,或者說是一種藝術的生活。而這,正是中國茶道和日本茶道或斡國茶禮的不同之處。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