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社論:技職教育議題核心在產業政策

立報/本報訊 2012.09.25 00:00
技職教育的議題是國內教育領域的熱門議題,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技職教育沒落,將危及產業發展」的呼籲。業界人士一提起技職教育,就是哀嘆第一線的技術人才不足,甚至認為國內教育一路往大學、碩博士發展,是造成技職沒落的元凶。

類似的說法我們已經聽到太多,幾乎快要變成朗朗上口的老生常談。但是,對於技職,我們存在太多的刻板印象,反而忽略了,技職議題的核心,其實不是教育,而是產業政策。

我們對於「技職」的想像,幾乎都侷限在那些「不太需要理論研究」、「不需要高學歷」的類型,這已經是個刻板印象。但是,產業界所需要的實務、實作人才,它的來源卻不必然就要來自於刻板印象中的「技職體系」。例如,醫師、護理人員、律師、會計師等職業,都很注重實務經驗,有經驗的實務執行者,不論是收入,或是在業界中的影響力、人望,甚至會高於從事學術研究的同行。熟練的外科醫師需要不斷的練習,所開發的手術,甚至會開發出全新的學術研究領域,直接影響學術界的發展,而掌握實務經驗、實作技術能力,與學歷、學術研究,並不必然就是切割得明明白白。

台灣對於技職的想像,卻全然把學術跟技術、理論與實務,對立起來,似乎學術跟技術、理論跟實務是互斥的。

至於所描述的工作類別,很明顯是以製造業、服務業作為想像的基礎。這當然是反映了目前產業界的狀況。業界用各種詞彙美化技術人員的重要性,例如業界很需要第一線動手的執行人員、執行者才是產業運作的核心、現有的教育不強調動手將導致產業災難。但是無論用詞多麼華麗,卻掩蓋不了現實的狀況:長久以來,技術人員只是產業界在論功行賞時的配角。

一般人對於技職位階的印象,不是憑空想像,而是來自於實務。台灣的製造業、服務業的運作很強調由上到下的「管理」,位階最上層的經理人負責決策,第一線的人員則聽命負責執行。這種模式未必與國外的管理模式相符,但是足以構成大部分人對於「技職人員」在產業位階中的想像。

至於台灣在30年前發展的高科技產業,所形成的分紅配股的快速致富印象,則是構成我們對於「學歷=錢途」的最重要基礎。高科技業極度重視學歷,學歷幾乎決定員工在公司內的升遷位置,而在政府刻意扶植科技的產業政策下,「科技新貴」的實質待遇快速攀升,以及在社會行向上的正面描述,所造成的示範作用是,一般人很容易就會把學歷跟收入對應起來。

學歷是否等同於能力,或是職業前途?它原本就不能簡單的對應起來。現實世界存在太多的例外,絕對不愁找不到。技職體系畢業的黑手師傅成為大老闆的案例、技術人員月薪超過博士高階經理人的案例,在現實中絕對存在。但是,一般人看的不是特例,而是平均狀態。

台灣的實際狀況就是,業界長期虧待第一線的執行者、技術人員。這既有產業界的現實,也有產業政策所造成的後果。「注重學歷」並不是幻象,也不只是觀念問題而已,它是有現實基礎做為支撐的。如果沒有現實的需求,又怎麼會有眾人一窩蜂想要取得高學歷的入學熱?無非就是爭取一個機會罷了。

產官學界不思改變產業政策當中的薪酬、升遷結構,只是談「要重視技職體系」,結果就是變成空談。因為,問題的核心在於產業政策造成職業類別,向特定學歷、工作類型的產業傾斜,所形成的帶頭作用,然後業界的實務運作中,對於技術人員的貶抑,才是形成「技職體系空洞化」的元凶。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