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心理學:為什麼我們會毫無由來突然想起某件事?

立報/科學月刊 2012.09.24 00:00
撰文╱賈布爾(Ferris Jabr)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在記憶裡搜尋特定的訊息。「我把車鑰匙放在哪兒?」「我真的已經關掉爐火了嗎?」其他的時候人們則會主動追憶過去:「記得上星期那個在外瘋狂玩樂的夜晚嗎?」然而,並非所有回憶都是你所選的,有些記憶型態是屬於非自主性的。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或許就像法國小說家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In Search of Lost Time)其中一景:當敘事者喝著茶、吃了一小塊鬆軟的瑪德琳蛋糕,這個味道讓他想起了自己年輕時也曾經在阿姨家吃到相同的食物。

科學家已經開始研究一個稱為「閃現記憶」(mind pop)的記憶型態。這個名詞是由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榮譽教授曼德勒(George Mandler)所創,意指突然且意外進入意識裡的一些知識片段,諸如字詞、影像或旋律。跟普魯斯特的記憶不同的是,閃現記憶與時間點以及它們闖入腦海裡的想法似乎完全無關。閃現記憶較常以字詞或文句的方式呈現,影像或聲音則較少;而且經常在人們正進行不需要太多注意力的習慣性活動時發生。(例如,當你正在洗碗盤的時候,猩猩這個字突然沒由來地進入你的腦海中。)想要在周遭環境、甚或先前的想法中確認什麼是觸發閃現記憶的誘因尤其困難,它們就像是憑空突然冒出來的一樣。

心理學家如今發現,閃現記憶並非真的隨機出現,而是與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經驗與知識連結,即使這些伴隨著潛藏的線索。閃現記憶的研究仍處於初步階段,但目前的結果顯示,閃現記憶的現象是真實且普遍的。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常注意到自己的閃現記憶,而經常出現閃現記憶有可能加速解決問題並提高創造力。然而在一些人的心裡(尤其是那些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閃現記憶有可能會從良性現象變成令人不安的幻覺。

英國赫福郡大學的心理學家克法維拉敘夫利(Lia Kvavilashvili)與曼德勒曾經合作研究,認為閃現記憶通常可透過一種長期的促發作用來解釋。促發作用描述了記憶的一種呈現方式:每一個新訊息都會改變人們的心智日後如何對相關訊息做出反應。克法維拉敘夫利解釋道:「我們在日常作息的各種活動中所接收到的大多數訊息,啟動了腦中某些特定的心智表徵。如果你經過一家炸魚薯條店,不僅是你腦中和魚有關的想法可能啟動,許多和魚有關事物的想法也會啟動,而且這些想法可能維持在啟動的狀態一段時間,數小時或甚至好幾天。之後,環境中的其他事物可能觸發這些已經啟動的想法,但感覺上這些想法卻好像是憑空冒出來的一樣。」

克法維拉敘夫利認為這些想法能夠促進人們的創造力,因為「和那些馬上消失的催化作用比起來,如果許多不同的想法能在你的腦海中持續處於啟動狀態,那麼你將可以更有效率地建立連結。」

克法維拉敘夫利和同事最近發表了一篇研究,檢視閃現記憶可能具有的黑暗面。研究人員想知道日常裡出現的非自主性記憶,與精神疾病中常見的侵入性想法及幻覺,諸如憂鬱症、創傷後壓力失調與強迫症等是否類似。他們的研究結果刊登在4月號的《精神病學研究》(Psychiatry Research),並指出閃現記憶在精神病患者比在健康的人更普遍,但若要明確連結突然閃現的記憶與幻覺間的關係,則尚嫌太早。

克法維拉敘夫利針對這個現象已經進行了許多研究,尤其是音樂性的閃現記憶,還有這些記憶與人們腦海裡不停重複播放的歌曲之間的關係。克法維拉敘夫利表示:「對於閃現記憶的研究尚處在初期階段。我會對閃現記憶感到好奇,是因為它們看起來像是隨機出現的記憶,但這些閃現記憶卻是與這個世界有關的真實知識片段。閃現記憶告訴我們,儘管在我們的意識裡並不覺得自己了解,但是人們的潛意識通常知道某個經驗所具有的意義。」(黃鈺敏 譯)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12年第127期9月號】《科學人》網站http://www.sa.ylib.com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