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稻草的消失與重生

中時電子報/高有智/調查採訪 2012.09.23 00:00
稻草曾經是昔日農家生活的重要回憶,隨著稻田耕作面積減少,塑膠類用品逐漸取代稻草日用品,不僅稻草少了,稻草工藝也逐漸消失在庶民生活之中。

環山繞水的南投縣草屯鎮,舊稱「草鞋墩」,這裡曾是中部地區草鞋生產與集散重鎮。儘管風華不再,一群文史工作者希望能找回稻草的回憶,成立了「草鞋墩鄉土文教協會」,開設稻草工藝課程,研發各式各樣稻草工藝品,包括稻草鉛筆娃娃、按摩棒、稻草卡片和稻草毛筆等,開創地方特色產業,打造草屯鎮成為現代的稻草工藝中心。

舊稱草鞋墩 草屯推稻草工藝

草屯鎮上的工藝文化園區內,草鞋墩鄉土文教協會設置了「稻草工藝展場」,有許多改良式健康草鞋,也有用稻草製成的豬、羊動物或花卉植物,還有全台首創的「稻草媽祖神像」,高度約有一米五,栩栩如生,先後集三人之力,花了二十天的時間創作,媽祖的頭上后冠卸下後,髮絲分明,遊客嘖嘖稱奇。

創作者之一的林碧霞,手藝精湛,她是國小退休的體育老師,專攻壘球,也帶過柔道隊,如今是協會核心的草編老師,還到各地社區上課,甚至連續三年繞了大半台灣,每星期都跑到花蓮玉里國小教課。台中縣外埔區農會因為辦活動,需要一尊媽祖像,靈機一動,找上了草鞋墩協會,雖然從未有過這樣訂單,林碧霞心想:「稻草人可以做,媽祖像當然也可以做!」她和兩個夥伴打定主意,全程吃素,虔敬認真地完成了全台首尊稻草媽祖神像。

手藝出了名 濟公托夢要草鞋

民國八十七年成立的草鞋墩鄉土文教協會,推廣稻草工藝的名號早就聞名全台,不僅遠赴日本、加拿大等國交流,也曾拿下德國農產品包裝設計創意比賽的金牌獎,更是農委會舉辦稻草創意賽的常勝軍。草鞋墩協會曾經協助拍攝「無米樂」的農村、台南後壁地區的農戶包裝稻米,行銷日本;電影《賽德克.巴萊》中的草鞋,也是協會所生產。

最特別的是,連濟公都曾托夢要草鞋。協會前總幹事陳清誥說,曾有一個濟公的乩童,到展場買了一雙草鞋壁飾當紀念品,夜裡濟公就托夢要一雙草鞋,乩童趕緊來電商議,協會最後幫濟公神像量身訂做一雙小草鞋,「我們的草鞋出了名,竟然連濟公都知道。」

稻草文化節 趣味競賽慶豐收

每年秋收後,草屯鎮居民會共同推動「稻草文化節」,設計「農田運動會」,不僅在農田泥巴裡打躲避球,還用稻草製作高爾夫球和球桿,用草繩玩遊戲,大人小孩玩成一團,每年湧入的遊客與學校團體,至少有三至五萬人。

協會前理事長陳接枝表示,他們希望透過稻草文化節,讓台灣或國際團隊透過稻草創意比賽,激發社會對稻草工藝的認同,也讓農人在秋收後多了趣味,達到慶豐收的意義。

陳接枝原本在台灣工藝研究所(現為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上班,到了協會才開始學習編草鞋與稻草工藝。他並非農家子弟,第一次下田就是為了「農村運動會」,因為當時擔任理事長必須要開球,沒想到,赤腳卻被草割傷流血,他體會深刻,也愛上這片農田。

「別小看一根稻草,每根稻草約有一百二十天的陽光禮讚,我們要讓孩子感受到這樣的生命力,也感恩種稻的辛苦。」他補充說,協會和學校課程結合,向學校附近的社區農夫承租農地,邀請耆老教導學童農作,從育苗、插秧、割稻、曬稻、碾米,直到米食製作和學習稻草工藝,不僅學習稻草文化,同時回溯瞭解「水稻的一生」,當地北投國小甚至把「水稻文化」發展成繪本。

志工默默耕耘 水稻文化扎根

七十一歲的曾倩是九二一地震受災戶,因為勞委會多元就業方案成為協會的工作人員,當時已經年過半百,她從完全不懂稻草,認真苦學稻草工藝,如今成為草編老師,也找到一份工作。曾倩說,她女兒在日本工作,不僅送稻草工藝品給日本友人,出國背包一邊貼著國旗,一邊則是綁上她編的小草鞋,「我女兒不僅愛國,也是愛我吧!」

一根稻草的力量有限,但一束稻草就可以展現堅毅的韌性,一群人就如同一束稻草。草屯鎮的這群志工們靠著傻勁,默默耕耘,逐漸找回了消失的稻草記憶,也得到了外界認同。未來如何連結社區和學校,扎根在教育與生活,成為下一波思考的重要課題。

(「消失與重生」專題去年三月至今所有內容,請見官網「台灣368」)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