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社論:兩岸關係已經逼近滿足點

立報/本報訊 2012.09.19 00:00
就在在野黨策動倒閣前夕,總統馬英九突然「人事奇襲」。和一般人意料的財經閣員更動不同,國安會、駐美代表、陸委會、海基會等「涉外」閣員成了政治火線。

很多人看到金溥聰、王郁琦、林中森入列,第一印象就是「馬吳人馬」。反對黨便批評,這是馬英九搞「小圈子」的執政風格,也是親信政治的極致表現。

此說似乎無違常識,但另一同樣也與常識吻合的是,這多少反映了馬英九的跛腳處境。

眾所周知,總統制國家的元首通常會在第二任期面臨領導困局。稍有政治實力的人,大多會忙著另投「明主」,此時,面臨跛腳危機的總統通常只剩兩類的人可用:忠誠者與乏人問津的投機者。

這種「用人邏輯」,在扁的第二任期也出現過。重點在於,乏人問津的投機者尚可酬庸,但攸關元首意志的關鍵位置,則只能委託忠誠者。箇中理由,就像馬英九說的,攸關「歷史定位」。

從這個理路看來,金溥聰走到第一線,倒也稱不上冷門。關鍵在於金溥聰的「落點」。

長期以來,至少是馬英九執政迄今,台灣一直存在兩條重要的對外關係軸線:中國與美國。這兩條軸線不是有與無的問題,而是如何拿捏取捨的分寸。

在馬英九的第一個任期,兩岸交流開始邁大步。馬英九很清楚,這是台中美三角關係必須修復的缺口,但也很容易招惹「傾中」疑慮,連華府也不例外。在這樣的氛圍下,欽點前台聯立委賴幸媛,而不是由深藍、正藍接掌陸委會,可說是符合邏輯的戰略佈局。

但金溥聰接掌駐美代表,卻是另一重大訊號。賴幸媛的下台,代表了兩岸關係的進展已經接近高原期或「滿足點」, 而被認為最能代表馬英九的金溥聰出任駐美代表,則意味了日後台灣將會向美國軸線明顯傾斜。先前的美牛、對TPP不斷釋出參與意願,應該都是有跡可循的「暖身」。

時值美中競逐太平洋而關係趨於緊張之際,馬英九的新戰略選擇是否符合台灣最大利益?還需要時間觀察。但可以確定的是,兩岸大戲已經演到尾聲了。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