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阿根廷經驗 值得歐債借鏡

自由時報/ 2012.09.17 00:00
編譯楊芙宜/特譯

歐債危機延燒逾2年半拖累全球經濟成長,主權債務災難被引以警惕。南半球大西洋另一端的阿根廷成為另一對照組,8月初宣布償還民眾最後一筆22億美元的債券款項,逐漸擺脫10年前經濟與債務危機。阿根廷經驗,值得借鏡。

2001年底,阿根廷政府宣布無力償還外債、決定債務重組,引爆金融危機與銀行擠兌潮。當時,阿根廷政府採取金融管制措施,凍結銀行存款、限制存戶提領,針對持有美元帳戶的民眾,阿根廷政府提供二擇一選項︰將美元存款轉為已嚴重貶值的當地貨幣披索,或是接受以美元計價的「Boden債券」。

投資人報酬率28%

根據彭博編纂數據,阿根廷政府共發行174億美元Boden債券,這些債券加計利息總值達196億美元。大多數債券持有人後來均認賠,減價轉售,少數堅持到最後一刻的民間投資人,獲得報酬率高達28%。

「一個歷史時代已宣告終結,」阿根廷總統費南德茲(Cristina Fernandez de Kirchner)8月2日在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證交所宣布,隔天政府將支付最後一筆到期的Boden債券22億美元。對阿根廷而言,清償這筆在2002年發行的美元債券,總結了國家負債10年的篇章。

在2001年債務違約爆發前,阿根廷經濟已連續好幾年處於衰退,貧窮與失業問題急遽惡化,財政赤字與公共債務直線攀高。阿根廷政府1990年代為抑制高通膨,把該國貨幣披索(peso)1比1緊盯美元,但嚴重影響出口,貿易逆差與公共支出龐大問題日益惡化,財政赤字連年擴大,只能靠舉債彌補。

另方面,阿根廷政府推行貿易自由化、鬆綁法規制度、產業私有化,雖提高效率,但失業率大幅增加,1998年巴西金融危機則讓阿根廷經濟雪上加霜。2000年時,阿根廷在資本市場上必須支付兩位數的利息才能取得融資。

2001年12月,阿根廷負債接近1500億美元,超過國內生產毛額(GDP)一半,市場對阿根廷償債能力已失去信心。此前,阿根廷政府已向國際貨幣基金(IMF)求援,卻無法接受IMF的貸款條件,談判破裂後IMF拒絕撥發一筆12.6億美元的援助貸款,阿根廷金融危機一發不可收拾。

當時,阿根廷全國性罷工接連不斷、街頭騷亂,趁火打劫、路障阻礙交通層出不窮,社會動盪下掀起一波波移民潮。截至2002年元旦的短短10天內,阿根廷換了5任總統,宣布止付利息與償還債務,違約總額達950億美元。

阿根廷披索大幅貶值,3個月時間貶幅最深達75%,通膨迅速上揚、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升至25%,經濟衰退嚴重、2002年萎縮達11%。

弱勢貨幣以利出口

2003年,新任總統基西納(Nestor Kirchner)開始實施直到今天仍被奉行的新經濟模式:維持弱勢貨幣以利於出口、抑制進口,與保持財政與貿易盈餘。全球農業商品價格的持續上漲,也有助於此一策略成功;主要黃豆生產國阿根廷該年受惠於黃豆價格由每公噸200美元,一路攀升至約500美元。

根據現任經濟部長羅倫奇諾(Hernan Lorenzino)表示,債務重組後,阿根廷債務佔GDP比率已由2002年的166%降至2011年的42%。阿根廷政府在2005年與2010年成功進行了兩次債務重組,其中,接受首次債務減記的國外民間債權人包括義大利與日本退休基金,失去了投資金額的3分之2。

此外,經濟恢復成長更是國家能夠償還債務主因之一。從2003年至2011年,阿根廷經濟年平均成長率高達7.8%,與2002年衰退11%,大相逕庭。

羅倫奇諾承認,阿根廷擺脫債務危機的做法並不符合常軌,但採取「非常」手段的目的在「先安內再攘外」,包括︰拒絕IMF與世界銀行的財政撙節要求、迫使持有阿根廷公債的禿鷹基金認賠、把民間退休基金、航空與石油公司收歸國有以增加就業、動用外匯存底支付國際債務。

儘管還清對人民的欠債,阿根廷尚欠海外公債持有人112億美元,及對美國等大型經濟體負債75億美元,仍待清償。而費南德茲總統去年10月連任後,逼迫企業匯回海外營收與投資、限制進口、禁止購買外匯等做法,也備受爭議。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