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左右看:澳洲打工度假

立報/本報訊 2012.09.16 00:00
左看:關鍵在於回流

近日澳洲打工度假的新聞引起社會關注,我們相信其中許多人是因家境不豐裕、無法出國遊/流學,但仍對體驗異地生活、擴展國際視野有渴望,故勇敢背起背包去自我挑戰。

然而,究竟是否為「台勞」其實是個假問題,畢竟其工作的事實、客觀上就是受雇者、勞工,而打工者會厭於這名詞,純粹是因台灣人對「外勞」歧視甚深,或許藉機換個角度,讓我們能反身自省如何調整自己看待來自東南亞、同為高學歷的移工之態度。

另方面,打工度假者固然可自述為壯遊,但政府卻不可如此附和。尤其作為勞動力統籌的馬政府,各部會卻沆瀣一氣的附和勞動力外流,而迴避年輕人(20到24歲)失業率12.84%的事實,即政府的角色與責任。畢竟這缺乏人才回流配套的政府呼籲,最終將導致每年至少1萬2千人以個人主義的心態出國打拚、甚至落地生根。任由人才外流的結果,既浪費國家培育碩博士、大學生的資源,又將侵蝕台灣長期的經濟發展,最終將惡性循環。

近半年,政府與資本家都在抱怨沒有人才時,兩方是否曾提出足以讓這數萬名曾勇敢逐夢,且能堅持、抗壓的年輕人,有個合宜的舞台、合理的待遇,使其得以返台並貢獻其成熟人格、深刻視野於台灣未來的發展?潘欣榮/公共化協會成員

右看:政府迴避失業

《今週刊》報導清大學生前往澳洲打工度假淪為「台勞」,引發輿論譁然。同時引起部分打工者反彈,他們認為自己不是台勞,並強調出國打工是拓展生命視野、世界觀,所以是旅遊為主、打工為輔。但特別的是,外交部竟罕見的於9月15日向媒體追認前述說法、肯定打工者是為「壯遊學習」、而非一般勞動力的輸出,所以不是「台勞」。

事實上,是否為台勞不只是打工者自我的主觀認定,而是客觀的打工目的、以及台灣的社會背景。

首先台灣的就業推力:目前青年失業率飆漲,截至2012年6月年輕人(20到24歲)的失業率高達12.84%;縱使有工作,其基本工資調漲到1萬9,047元仍遙遙無期,大學生起薪2萬2千仍是鋼板一塊。在此環境下,不要說是第一桶金、就是還完助學貸款都是難如登天。其次是澳洲的就業拉力:打工度假族在澳洲全年薪資,約為3萬澳幣(約合新台幣93萬元)上下,故自2006年6月起的1年內,台灣青年申請澳洲打工度假簽證只有2,312張;2010年到2011年的簽證數則突破了1萬3千張,成長幅度高達5倍。

由上可知多數打工族的目的不是壯遊,甚至為了賺錢根本無暇旅遊,少數有錢人的浪漫之旅、遠非多數人所能企求,故馬政府勿再鴕鳥心態,將無能拯救失業的結果,包裝成美妙的壯遊糖衣。吳恆祐/社會評論人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