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大奉打更人 鄭恩地

隱隱騷動的白晝之光

立報/本報訊 2012.09.13 00:00
書名:普丁:沙皇再臨作者:瑪莎.葛森 (Masha Gessen)譯者:林添貴出版:時報 2012/07■Fran T.Y. Wu台灣一般的讀者對於俄羅斯聯邦及獨立國家國協的認識可能都相當有限,至少,大眾媒體甚少有相關的新聞報導;連帶地在台灣書市,俄羅斯出版品也遠遠少於歐美出版品,無論在文學領域或人文社科皆然。就此,葛森(Masha Gessen)的《普丁:沙皇再臨》(The Man Without a Face: The Unlikely Rise of Vladimir Putin)儘管主要側重在詮釋、分析普丁是如何從一個默默無聞的KGB小探員、變成今日專斷獨裁的「現代沙皇」,但也多少提到後俄時代的一些重要政治事件,無疑是一本讓讀者瞭解普丁及俄羅斯政治情勢的入門書。很簡單地說,戈巴契夫的「改革」終究導致了「八一九事件」(或謂「八月政變」)和後續的蘇聯解體,而俄羅斯則繼承了前蘇聯的國家權力和地位,包含聯合國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首任俄羅斯民選總統是親西方的葉爾欽,執政時全力推動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但因為採用「休克療法」(Shock Therapy)造成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兼且在國有企業民營化的過程中造成國家資產落入某些個人手裡(即所謂的「金融寡頭」),貪腐、官商勾結和貧富差距,再加上以武力解決政爭和車臣分離主義的問題,以及酗酒無能視事等傳聞,在在都使其聲望日益下跌。總之,葉爾欽在1999年12月31日晚間,戲劇性地宣佈提前退位,並由普丁擔任代理總統,且因此提前了總統大選。這個策略讓普丁幾乎是順理成章地在「執政優勢」和對手陣營措手不及下成為繼任的民選總統。普丁的「出線」據信是因為當時的「金融寡頭」害怕葉爾欽下台後會興起一波政治鬥爭而危及他們的利益和身家安全,因此急著找一個沒有顯赫背景、又「可控制」的政治權力代理人。然而,或許也出乎這些寡頭的意料之外,普丁竟是個不折不扣的「強人」。隨著普丁因為已連任兩次(2000年和2004年)而無法繼續連任,遂指定梅德維傑夫為接班人(或者該說是政治代理人),梅德維傑夫也以超過半數以上的得票率當選總統,並由普丁擔任總理,就此開啟了所謂的普丁和梅德維傑夫共治的「雙核體制」。到了2012年,普丁也果真在眾觀察家和評論家的預言下「三度」入主克里姆林宮,並旋即任命梅德維傑夫為總理。更別提在2008年時,梅德維傑夫簽署了延長總統及國家杜馬(議會下院)議員任期的憲法修正案,使其分別延長到6年和5年。至此,普丁完全在「合憲」的情況下一步步地獨攬大權、並逐步延長其權力基礎,成為所謂的「現代沙皇」。簡單講,雖然俄羅斯是雙首長制,但在這個普丁和梅德維傑夫共治的「雙核體制」中,普丁擔任總理時,傾向內閣制,普丁擔任總統,就傾向總統制,完全看普丁所在的權力位置進行「換軌」。葛森在《普丁:沙皇再臨》中著力藉由描述/分析普丁執政早期的作為,「證明」他的獨裁、獨夫性格和之後採取的恐怖統治、威權主義都其來有自。普丁的第一、二任任期,受益於葉爾欽將俄羅斯治理得民不聊生、一塌糊塗,因此有不少民眾開始懷念計劃經濟時的蘇聯,甚而期待「強人」(這幾乎是威權轉型國家都難免會遇到的問題)。普丁因而崛起,且在民眾對「強大的俄羅斯」的期盼下,成功地推行他所謂的非西方式的民主:「主權民主」。不過,「普丁帝國」也並非一直都一帆風順的。在2011年的「俄羅斯聯邦國家杜馬選舉」,普丁的「統一俄羅斯黨」只獲得了238席(總共450議席)的議會席次,相較於2007年的大獲全勝(獲得315席)被外界解讀成「普丁路線」獲得民眾肯定,2011年不但席次短少,甚至還引爆了示威抗議潮:俄羅斯總共有50多個城市爆發示威活動,數萬名群眾上街頭抗議「統一俄羅斯黨」在選舉中舞弊,要求重新選舉並結束普丁的統治。甚至,新近的「暴動小貓」(Pussy Riot)事件亦讓普丁政權面上無光。「暴動小貓」是俄羅斯的龐克樂團,她們在今年總統大選前數週於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演唱〈龐克祈禱〉(Punk Prayer),懇求聖母瑪利亞讓俄國擺脫普丁,結果被判刑兩年。這樣不符比例原則的判刑很快引起國際重視和聲援。聲援活動如今仍在進行中,普丁的「沙皇大夢」(連續執政二十年)是否會被敲醒猶未可知。然則,或許足可激勵人心的是,每個時代都有異議者,願意在漫長的黑夜裡堅持守護幽微的亮光,而這些點點亮光終有可能在某個水到渠成的時刻,聚合為劃亮天際的白晝。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