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港陸融合 應先尊重兩地差異

中時電子報/連雋偉/新聞分析 2012.09.09 00:00
香港國民教育風波暫時落幕,表面上是香港特首梁振英上任以來大跌一跤,背後折射出從大陸孕婦至香港產子、香港市民不滿部分大陸旅客影響生活品質以來,日益加深的中港磨擦,直指「一國兩制」的核心。北京欲加強香港對祖國的認同本無可厚非,但應該先尊重與承認兩地差異,在平等多元中逐步推動融合。

在港英政府時期,香港最早於一九五二年就曾推動公民科教育,殖民地位的認同混亂讓推行結果不甚理想,直到一九九五年回歸中國前,港英政府發表新的公民教育指引,加入民主、自由、平等、人權與法治等政治元素外,更強調批判性的思考。

就在二○○七年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香港時提及「要重視對青少年進行國民教育」。此後「公民教育」變「國民教育」,就北京立場而言,香港已回歸祖國擺脫次等殖民地位,舉凡金融風暴及SARS衝擊,最後仍是中央政府出手相救,讓香港經濟走出頹勢,加深相港學生認同祖國及對中國國民身份的自豪感,乃理所當然。

香港愛國之心向來不落人後,市民主流觀念是愛國不等於愛中共,像日前登上釣魚台的香港保釣人士,大多是與北京唱反調的香港民主派人士,加上長期為殖民地與向來小政府的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在香港要推行國民教育,原本就是一條漫漫長路,這也是歷任香港特首只進行公聽會,遲不推行的理由。

梁振英七月甫上台,有著高房價等諸多重要民生問題待解決,急於在八月宣布要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其教材參考書,避開六四事件等敏感內容,並贊揚社會主義體制的「中國模式」,與奉行資本主義的香港格格不入,從此被貼上洗腦的標籤。  梁振英雖否認國民教育是北京交付的政治任務,在香港反對國民教育聲浪最大之際,大陸教育部長袁貴仁則首度回應此事,他認為任何國家與地區都應該有國民教育,但各地可按國情而定內容。

近年來香港大學就港人身分認同問題多次作民調,都顯示港人視自己為「香港人」多於「中國人」,就已為涉及到香港與大陸關係的政策打上警號。梁振英上台後先是大幅縮減大陸孕婦到香港生產配額,更宣布延期推出深圳市民可一次簽證多次進出香港,處處拆除導致中港兩地關係緊張的引信,最後也終於從善如流拆除國民教育這顆地雷。

中港關係要平順融和,關鍵仍在於風波過後,北京是否能調整以往單向式、重一國輕兩制的治港政策,才是讓香港市民心甘情願加深認同中國的根本之道。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