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非惡靈附身!精神疾病早治療早解脫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2012.09.09 00:00

精神疾病在過去常被污名化,被誤認為是一種家族道德缺陷或惡靈附身,使不少患者因延遲就醫而併發其他功能缺損。其實精神疾病是一種腦疾病,早期接受適當的治療,可以達到較好的治療滿意度。

精神疾病和惡靈附身無關,而是一種腦疾病,只要在症狀發作時儘早接受治療,治療滿意度也越高。

臨床上的精神疾病可初分為兩大類,一為受較多體質因素影響的重大精神疾病,治療上以藥物治療為主,如精神分裂症與躁鬱症等;另一為因重大壓力事件所引起的精神官能症,如憂鬱症、焦慮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治療上除了藥物治療外,另需輔以心理治療。

其中,精神官能症由於受早年之負面經驗或壓力事件影響,成為目前精神科門診逐漸增加的病患族群。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王仁邦表示,過去門診經驗中最常見的精神官能症是憂鬱症,有一位年約60歲的婦女,含辛茹苦扶養早年因女兒離婚而開始照顧的孫子,逐漸出現憂鬱症狀與不明原因的身體症狀,包括胸悶、下背痛與肩膀酸痛,但因頻繁至診所或藥局打鎮定針,造成藥物依賴,直到經過門診評估才發現是憂鬱症合併藥物依賴,所幸經治療,目前已完全改善,可以在社區中過著愉快的生活。

第二常見的精神官能症患者為焦慮性疾患,常常與壓力和失落相關,例如一位中年事業有成的男性主管,在高度企業競爭下犧牲了身心健康,長期患有焦慮、失眠與身心症狀,直到母親的過世喚醒了他早年在寡母含辛茹苦扶養下的不安全感,頻繁地恐慌發作,且深陷憂鬱症之中。最後必須藉助藥物治療、認知行為治療、生理回饋放鬆訓練和深度心理治療才逐漸改善。

王仁邦醫師表示,最近因全球的經濟不景氣,無薪假人數大幅增加,民眾的生活壓力指數上升,連帶著心理的健康也受威脅。若能早期發現初期的症狀,如憂鬱、焦慮、相關身體症狀和失眠等,調整自己的生活態度與方式,就能避免相關精神官能症的產生。

更重要的是,若民眾發現自己或身旁親友有早期的精神病症狀,包括思考或知覺異常、自我感改變或人際關係改變,甚至已出現幻覺或妄想,或有重大壓力事件後的精神科症狀,如憂鬱、焦慮、活動量減低和睡眠變差等,建議及早尋求心理諮詢或精神科評估,早期發現並早期治療。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7795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