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藺草產業沒落 人才是保存關鍵

中央社/ 2012.09.08 00:00
消失中的大甲帽蓆3(中央社記者陳靜萍台中8日電)大甲帽蓆產業逐漸式微,台中市文化局曾經下1000頂藺草帽訂單,卻找不到人做,文化局長葉樹姍說,「年輕人不做」是最大的困難。

台中市文化局多年前曾做過大甲藺草的學術研究調查,葫蘆墩文化中心內的編織工藝館,也收集了編、結、織、染、繡等典藏品1000多件,當中包括台中市最重要的大甲帽蓆及泰雅族編織。

在帽蓆全盛時期,大甲及苑裡一帶,不僅婦女從事編織,甚至連男人也投入生產的行列,當時一個會藺草編的女人,可以養活一家6口,而大甲媽祖、奶油酥餅及大甲藺草帽蓆也被當地人稱為「大甲三寶」。

由於大甲市區是大甲、外埔、大安等鄉鎮的市集中心,因此草帽及草蓆都被收購到大甲市區去賣,也因此開創了「大甲帽蓆」的稱號,台灣一度還享有「草編王國」的美譽。

隨著帽蓆產業式微,大甲藺草工藝瀕臨沒落,現在大甲人編的帽蓆反而都得拿到苗栗苑裡去賣。

即使台中市文化局的編織學苑開設有藺草編的培訓課程,但參與的人數都是零星幾人,葉樹姍說,大甲從事藺草編織的人愈來愈少,無法支持藺草產業,才是目前藺草文化保存的困境。

去年台中市長胡志強曾委託文化局採購逾1000頂的藺草帽,想贈送給參與「千人齊奏薩克斯風」的民眾,但大甲當地卻找不到願意進行編織的工藝家,最後花了半年時間才湊足草帽。

立委蔡其昌表示,他出國訪問時都會隨身帶著草編名片夾當伴手禮,純手工的藺草編工藝品很受到外國友人的好評,是很好的文化宣傳品。

台中市議員吳敏濟則建議文化部門,除立即可見成效的主流文化外,也希望多投注些心力在需長期扎根的地方工藝人才培訓,惟有公部門有計畫性的扶植並凝聚社區意識,同時注入文化創意的思維,才有機會再創「大甲藺草」的風華。1010908

(中央社記者陳靜萍攝 101年9月8日)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