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天空的眼睛》夏曼‧藍波安寫原漢情

新頭殼newtalk/新頭殼newtalk 2012.08.31 00:00
新頭殼newtalk 2012.08.31 陳昱瑾/台北報導

達悟族作家夏曼‧藍波安今(31)日中午在新頭殼「開放編輯室」節目當中,暢談新作品《天空的眼睛》的創作發想與脈絡。夏曼‧藍波安表示,這篇小說以寫實的方式寫作而成,描述外祖父帶領父母雙亡的混血外孫了解達悟文化,期望最後能達到原住民與漢人的和諧相容。

針對天秤颱風在蘭嶼所造成的損傷,夏曼‧藍波安表示,島上居民的房子、汽機車、快艇等的確在這次的天秤颱風中遭受到金錢上的損失。但他也認為,現代性以金錢衡量損失來看,此次颱風的確損失慘重,但相對的,以前損失不會這麼嚴重,因為損失的不過是地瓜、芋頭,至多就是一艘拼板船。

他說,蘭嶼本身就處於颱風的路徑,達悟族也因此發展出特殊文化來因應,例如地下屋,其他三季也都有在替夏季防颱做準備。相較於此,後來的建物,包括加油站、機場、碼頭等,都只為了能夠遮風雨,而非為了抵擋颱風,也因此受害嚴重。

夏曼‧藍波安指出,這些建物都是官方所建的,由此可以看出國家在建設時的心態是能用就好,而非依照偏遠地區當地的需求、未來的環境等來進行建設。

談到風災外比較少被人注意的蘭嶼核廢料問題時,夏曼‧藍波安認為,官方一再強調核廢料安全無虞,是對達悟人的多次傷害,直到現在,核廢料已經成為了達悟人的習慣性疼痛。他表示,核廢料貯存地點的選擇,透過國家權力的運作,將蘭嶼該片土地轉為國有,並且將核廢料貯存場設於此,是蘭嶼的記憶傷痕。

夏曼‧藍波安也表示,風災不過是一時的,但是科技帶來的災難,卻是說不完的問題。

談到《天空的眼睛時》,夏曼‧藍波安表示,「天空的眼睛」在達悟語裡所指的就是星星。而此書背後脈絡是以海洋與民族的互動關係為主要背景,在達悟的觀念之中,海洋沒有疆界,海中的魚提供了民族生存的基本需求,而海洋和魚也因此建立了與達悟民族彼此的相容性,這是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才有辦法建立出如此的海洋文化。

夏曼‧藍波安指出,《天空的眼睛時》故事內容敘述一名達悟老人,他繼承了上一代所有的傳統智慧,也扮演了下一代兒孫的衣食父母。他女兒嫁給閩南人,但卻不幸在台灣過世,因此必須背起撫養外孫長大的責任。

他接著說,外祖父帶著外孫上山下海,希望這個混血兒孫子可以了解自己也是這個民族的一份子,也可以以達悟族人為榮。後來這名孩子也與漢人姑姑相遇。最後故事所希望營造出來的,是漢人與原住民和諧相容的環境,而非雙方的敵對。

夏曼‧藍波安強調,飛魚建構了達悟文化很重要的價值,無論在節慶、月曆、生態知識等。而飛魚是一種體長約20公分的迴游魚群,也因此吸引掠食性大魚。在水世界當中,適者生存、弱肉強食是很正常的現象,夏曼‧藍波安也以此衍伸出,在陸地上,原住民也是被掠奪的弱勢民族這樣的隱喻和象徵意義。

而故事中蘭嶼達悟人到台灣工作,最後在台灣過世的情況,在現實中經常遇到的普遍狀況,也是非常難過的事。孩子死亡的地點離家鄉越來越遙遠,也忘記了曾經養育過他們的地方。

夏曼‧藍波安認為,小說在描述人的部分是寫實的,但是在描寫海洋時,卻是夢幻的。夏曼‧藍波安說,他們是了解海洋的民族、了解魚的習性,也因此他們會以擬人化的方式來說話替魚說話。

對於讀者會不會因為不了解蘭嶼文化而導致閱讀《天空的眼睛》的困難?夏曼‧藍波安認為,小說使用的文字十分簡單,也讀者先以浪漫的角度切入閱讀,不須拘泥於表面的內容,因為最重要的是蘊涵在整部作品之中的概念。他希望讀者不需要太緊張,放鬆心情讓小說的故事帶領大家上山下海,感受達悟民族的文化與世界觀。[完整的影音請至 http://newtalk.tw/news_read.php?oid=28898]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