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文學搬上大銀幕 新舊世代兩樣情

yam蕃薯藤新聞/陳志龍 2012.08.28 00:00
文學可以啟發電影創作靈感,提供電影所需的故事架構與多元題材。如果作品本身已經是暢銷小說,更可以樂觀預期能將現有的廣大讀者轉化為買票進場的觀眾。 早期此類改編風氣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瓊瑤小說,從1965年的「啞女情深」至1983年的「昨夜之燈」改編總數就有約50部之多。在1982年的新電影時期,開始轉向以現代文學與鄉土文學小說的改編為主,符合新電影濃厚的人文關懷風格,另外強調女性意識與成長的文學作品也受到注目。 新電影時期 純文學作品當道 1983年改編自知名作家朱天文同名小說的「小畢的故事」搬上銀幕,劇本由侯孝賢與朱天文共同創作,也開啟兩人日後長達二十年的合作關係,甚至後來有段時期,朱天文以創作劇本為主,為侯孝賢編寫出如「悲情城市」等多部台灣新電影的重要作品。文壇前輩白先勇的作品也先後被許多導演相中改編,從新電影時期的「玉卿嫂」到近期的「孤戀花」等,作品多樣且橫跨不同世代。 鄉土文學方面有黃春明的「兒子的大玩偶」與「看海的日子」,其作品內涵與幽默諷刺的風格與當時新電影強調的自然寫實,呈現社會樣貌的路線一致。另一位鄉土文學大將王楨和則有「嫁妝一牛車」與「玫瑰玫瑰我愛你」,對社會現象有意在言外的批判意味。 除此之外,在當時保守的社會環境中,女性意識逐漸抬頭,女性作家開始以文字描寫在傳統觀念下受到壓抑與不平等對待的現實處境。如廖輝英的「油麻菜籽」,與蕭麗紅的「桂花巷」等多少都傳達出女性對自身命運的無能自主與宿命。與丈夫張毅婚變喧騰一時的蕭颯,作品改編成為電影則有「我兒漢生」、「我這樣過了一生」、「小鎮醫生的愛情」、「我的愛」等,除了「小鎮醫生的愛情」外,其他電影都由當時蕭颯的丈夫─知名導演張毅執導。 新新電影 改編作品類型多樣化 到了近代,改編電影的選擇已經不限於從所謂純文學的傳統小說上取材,甚至因為網路使用族群快速成長而讓網路小說興起,讓網路小說成為電影改編的新方向。 網路小說主要以人物對話作為推展情節的方式,比傳統小說更接近劇本的形式。熱門的網路小說有時也累積出比傳統小說更多的的閱讀人口,成為電影公司設想中的觀賞族群。但真正是否能獲得觀眾青睞,卻還是與電影品質本身息息相關。如早前痞子蔡的「第一次親密接觸」與「7-11之戀」在票房上都慘遭滑鐵盧。而去年的「殺手歐陽盆栽」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則因為明快討喜的電影節奏與貼近新世代的情感和語彙,在市場上取得不錯成績,讓各方看到網路小說改編成電影的潛力。 而「父後七日」原本是一篇追憶父親的散文,後來延伸成一部以幽默風格反映台灣特殊喪葬習俗的劇情長片。另外如導演魏德聖在多年前看了邱若龍的漫畫「霧社事件」,激發出拍攝「賽德克巴萊」的想法。幾米的繪本則頗受這一世代導演的歡迎,陸續有「向左走向右走」、「地下鐵」與去年林書宇導演的「星空」。由於繪本本身已有現成畫面,加上內容具備童真與奇幻的性質,改編成落實於現實世界的電影畫面上要如何呈現,相當考驗導演功力。 回顧台灣新電影的改編作品幾乎都以傳統出版市場裡的純文學作品為主,也跟當時出版物的類型與經營型態有關。到了新新電影時期,在數量上相對新電影時期的改編作品並不多,但在類型選擇上則更多元,除了傳統小說與網路小說外,包括散文、漫畫,繪本等也都為電影提供了靈感與基礎。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