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寶林茶室 地震 清明連假

台灣和韓國的距離

自由時報/ 2012.08.27 00:00
韓國積極招攬國際金融人才

台灣距離韓國有多遠?地理位置不會改變,但競爭力的相對強弱,卻常隨時移而勢轉。十年左右的時間,台灣出口由和韓國並駕齊驅,到沈淪至僅剩約一半,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更是望塵莫及。台灣固然不用照單全收資源稟賦不同之韓國的經濟發展策略,但當韓國積極招攬國際金融人才,我們的金管會卻透過銀行公會要業者自己提出「建立兩岸特色的金融業務」的策略時,這樣的距離,恐怕無法以道里計。

和東京、新加坡及香港等亞洲金融中心相較,韓國處於相對劣勢,但發展金融中心的企圖卻明顯而實際,首先是設定要發展成東北亞金融交易的樞紐,並在其科學技術學院(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成立金融研究所,二○○八年三月頒布建立及發展金融中心相關法規、二○○九年一月選定首爾和釜山發展金融中心、二○○九年二月通過金融投資服務及資本市場法(Financial Investment Services and Capital Market Act),並於同年九月建立單一金融平台機構「韓國金融樞紐」(Financial Hub Korea),負責統一處理外來金融投資及全球金融人才招募事宜。

韓國向全球廣發英雄帖,配合發展金融中心而透過國際競標的三棟金融大樓也將全部落成成為地標,但四年來的台灣呢?不是沒有金融法規、不是沒有金融研訓院、也不是沒有國際招商,但有那一件是在為建立國際級的競爭而努力?

金管會於九十三年七月一日成立後,我國金融產業產值占GDP的比值繼續逐年下降,九十三年為七.五七%,至九十九年已降至六.三二%,守成無力的金管會,當然更無擴展的雄心。

台灣發展金融業務 眼裡只有中國

在馬政府一片以「中國化」為「國際化」的聲音中,金管會不落人後,曾有之培養國際金融人才、吸引外資以建立區域金融中心的目標,如今均被「建立兩岸特色的金融業務」的口號取代,在馬政府眼前,過去對中國戒急用忍的政策,被加上「鎖國」的烙印,如今的政府眼裡只有中國,中國代表國際。

金管會一○一年度施政目標,雖有一項「推動金融國際化及兩岸金融交流」,但「國際化」僅是裝飾,本項目標中,有五點鎖定中國,另二點所謂「國際化」是「研究國際主要市場投資管理及投資顧問之規範及市場實際運作現況,以檢視國內相關規範」及「積極參與各項金融監理相關活動」,自定的衡量關鍵指標則是「為增進我國之國際能見度、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組織或外國主管機關舉辦之會議或研討會」。這樣無力的宣示,同時也列名金管會「重要施政計畫」。

當韓國豪氣地要在全球金融市場上插旗,我們金融發展的方針大計,卻是乞憐於中國的施捨;當人家有策略、有目標地逐步邁向願景時,我們卻還固守在個別瑣碎的細節中,沈迷於「規範」和「交流」,沒有一個令人心嚮往之的方向。我們當然不必學習韓國,但不能不自立自強。沒魄力、沒能力,至少要有反省能力;無力發展金融中心,也要有發展金融產業的步驟,並給人民看到落實的足跡。

八年加入TPP 淪於口號治國

當馬總統說要以八年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經建會和經濟部已有完整且具體的優劣勢研究嗎?時間進程如何?這中間要配合修改多少法令、要如何輔導弱勢產業?如果連這些基本的問題,都還沒有答案,那麼喊出「八年」,當然只是口號;但口號治國還不是最慘,以前是喊了「金融中心」沒有做,現在是連要喊什麼都不知道。

韓國從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危機中淬煉出新的成長動力,我們卻淪落到沒有願景的窘境。若政府真想拚經濟,至少組成一個擁有「尚方寶劍」、能夠跨部會指揮的攻堅團隊,從過去堆積如山的研究案中,篩選出確實可行的「鑽石」方案付諸實行吧。只是那個帶頭的「大哥」,務必不要再指派一個只說不做的官僚,否則台灣和韓國的距離只有愈來愈遠。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