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吳正宇解讀武滿徹 寂靜比聲響更重要

中時電子報/邱祖胤/台北報導 2012.08.27 00:00
已故日本作曲家武滿徹巧妙融合東西方音樂元素,表現濃厚禪意。台灣長笛家吳正宇舉行「武滿徹的長笛風情畫」音樂會,透過長笛與豎琴、小提琴的對話,展現武滿徹的巧思。

武滿徹生於一九三○年,自學成家,一九五七年俄國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訪日,無意間聽到他的弦樂作品《安魂曲》,驚為天人。他自一九六○年起陸續為導演黑澤明、小林正樹等人擔任配樂,在《亂》、《切腹》片中使用琵琶、三味線等東方樂器,為影片增色,奠定他的大師地位。

吳正宇畢業於台大哲學系,從小學習音樂,但到了退伍才認真思考音樂之路。他在二○○五年赴荷蘭阿姆斯特丹音樂院深造,取得長笛演奏碩士,回國後舉行多場音樂會,現任教於上海德威音樂學校。

吳正宇表示,武滿徹的作品中,寂靜占很重要的一部分,甚至有時比聲響更重要。武滿澈與美國作曲家凱基(John Cage)是探討寂靜聲響的兩位先鋒,但凱基偏重形式概念,武滿徹強調禪意的營造。

這次音樂會演奏的曲目涵蓋武滿徹各時期作品,像是五○年代的《面具》,靈感來自日本能劇的面具,曲中不時出現短滑音與單音節奏,是為了模仿日本語言的特色,不過全曲卻呈現濃濃法國風。

七○年代《詩節Ⅱ》讓豎琴、電子琴等與長笛相互對話。八○年代《向海Ⅲ》是武滿徹接受國際綠色和平組織的委託,為拯救鯨魚而創作,思索人與自然的關係。

九○年代後的武滿徹回歸旋律與調性,《於是我知道那是風》寫於他過世前幾年,標題取自於美國詩人艾蜜莉.狄金森,詩中以風來比喻無法捉摸卻確實存在的靈魂,曲中更強調寂靜的重要。吳正宇說:「對他來說,寂靜是確實存在的聲音,演奏者必須像演奏音符來呈現它的意義」。

音樂會將在九月八日於蘆洲功學社音樂廳舉行,與豎琴家史坦柯格勒(Anna Steinkogler)、長笛家高慈、小提家鄭惠文合作演出。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