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馬 對日一寸不讓 對中一句不說

自由時報/ 2012.08.24 00:00
記者鄒景雯/特稿

上個月,北市文化局舉辦了一系列的七七事變七十五週年紀念活動,馬英九親自前往參與,並特意與釣魚台、中日和約議題連接,針對日本講出了「歷史的錯誤或可原諒,歷史的真相不可遺忘!」的「重話」,昨天則是八二三砲戰五十四週年的日子,馬英九卻不見了,噤聲的背後,是這段歷史可以遺忘?或者歷史的錯誤能不能原諒要看對象?

一國元首的任何行動,都標示著政策,馬英九記恨七七,淡定八二三,說明了他的路線,可惜歷史以人為本,對於這塊土地來說,七七是發生於境外在中國的事件,當時的侵略者是台灣的殖民統治國,所有的關聯就是如此,屬於馬英九那一代特定族群的記憶,大家可以尊重,但是與當今全體台灣人有多少共鳴?顯然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與七七相較,八二三與台灣的關係大為不同,它發生在金門,當時台灣的前哨地位,國民政府軍遭中國解放軍砲擊傷亡的後代或遺族,現在都是台灣人;而「中華民國」來到台灣,若對這塊土地有何貢獻,防止赤化是縈縈大者,八二三即是關鍵戰役。在這兩大連結之下,若七七要大書特書,以馬英九的背景,什麼理由讓他對八二三保持緘默?

兩者對照,馬英九低調若此,只有一個原因,解答就在其於七七活動中說的,「八年抗戰為民族史上最大規模的民族禦辱戰。」在內心深處,他是個不折不扣的中國民族主義者,於是對於中國解放軍對金門發動的戰爭,他採取了不同的標準,於是對日本要「一寸也不讓」,對中國則是「一句也不說」,一切恩怨可以俱往矣。

馬英九的祖國孺慕之情,若是一般公民,這是他的自由,但他現在忝為總統,就涉及到對人民與土地的忠誠問題,當不同國族利益發生衝突時,其和人民與土地如何建構互信?因此輿論不得不提醒馬先生,這是一個民主國家,個人史觀不宜動輒凌駕在公眾之上,否則就會逾越紅線,大家必須對你吹哨。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