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京華城 葡萄桑颱風

肝臟內膽管癌變 中研院找出致癌模式

華人健康網/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 2012.08.16 00:00

在原發性肝癌中,「膽道癌」是第2種常見的惡性肝腫瘤,僅次於肝癌,屬肝臟內膽管癌變,中研院研究團隊成功建立轉基因斑馬魚致癌模式,證實B型肝炎病毒X蛋白質與C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質共同表現時,可誘發肝纖維化與肝內膽道癌,將有助於肝內膽道癌的早期診斷、藥物篩選、以及研發新治療方法。

中研院研究團隊成功建立轉基因斑馬魚致癌模式,對於肝內膽道癌的早期診斷、藥物篩選、以及研發新治療方法,可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吳金洌表示,經由流行病學調查分析,肝內膽道癌的形成,與感染B型肝炎病毒和C型肝炎病毒相關,然而這2種病毒引發肝內膽道癌的致癌機制,過去尚無建立動物模式或研究可證實有直接關係。

吳金洌的研究團隊創學術界之先,建立了表現B型肝炎病毒X蛋白質與C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質的雙轉基因斑馬魚,由於斑馬魚肝內膽道癌生物標記基因與人類膽道癌相似,證實在肝臟內誘導其表現,會造成纖維化與肝內膽道癌。

同時,研究團隊也發現一種名為TGF-β1的細胞因子,在此2種蛋白質誘發的肝內膽道癌形成中具有關鍵活化功能,抑制TGF-β1的形成,即減少肝纖維化與肝內膽道癌之形成,研究成果今年6月獲刊國際肝臟研究期刊「肝臟學」(Hepatology)。

吳金洌表示,肝內膽道癌是致死率極高的癌症,此斑馬魚模式將可作為研究感染B型肝炎病毒與C型肝炎病毒引發的纖維化與肝內膽道癌的分子機制平台,未來對於肝內膽道癌的早期診斷、藥物篩選,以及研發新治療方法,可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7276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