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寶林茶室 地震 清明連假

社論:老農身後看台灣

立報/社論 2012.08.12 00:00
台中市潭子區一位86歲老農病逝,屍骨未寒,次子即持雙刀衝進靈堂追砍大哥,還用胡椒粉撒向兄嫂眼睛,隨後再躲進房間吞藥上吊,企圖自殺未遂。報載老農一生省吃儉用,擁有一塊田地小有積蓄,4年前賣地獲得新台幣7千8百萬元,使得3子2女在老農大去將近,臥病在床時,為了分家產而反目成仇。這種小人物的悲喜劇幾乎天天上演,雖不至於動刀動槍,但惡言相向者所在有多,充滿濃濃的封建味,在當下號稱資本主義社會的台灣,竟然見怪不怪。尤其手足相爭的公道,絕非肯定「人生而平等」價值下的公平,如前述老農遺產約定兒子一人各得1千萬,女兒各得350萬,如此明顯的「不公平」,大家對此反而毫無異議。因為封建社會自有其五倫五常,不因田地拍賣而告終,也未因地佃關係結束而消失。西方資本主義有著反封建的血統,以奉行個人主義的市場為特色,不過在台灣卻是另外一個故事。1980年代末期,當台灣社會工業化的同時,在各地燃起的工運烽火,是以非常具有封建特色的年終獎金作為導火線,工人一年到頭忍受低工資、長工時,就圖歲末年終能風光返鄉過好年,要是連過年都沒有尊嚴,是可忍,孰不可忍?非得和老闆抗議一番。所以加班費是於法有據的合法所得,但年終獎金是另一種更能讓群情激憤的「合理」所得。因此,時至今日,我們在抗議政府圖利財團的都更案中,還必須謹慎小心的去分辨,我們到底是「反都更」還是「反財團」?我們是捍衛人民的「居住權」還是保護代代相傳的「老祖產」?這些問題之所以成為問題,甚至引起爭議辯論,在在凸顯了台灣社會其實一直尚未真正的工業化,可是卻在數十年前,學術界就開始學舌西方高唱「後工業」與「後現代」了。一位老農的身後事,讓我們看見台灣社會具封建特色的資本主義,兩個概念上看似矛盾的東西,竟奇妙的結合在一起。因此,近來有關工資、所得、就業的相關議題,我們不該想當然爾的就套用西方的概念和理論,而必須先搞清楚,這些概念在台灣實際指涉的意義與脈絡,才能適切的分析問題,並提出主張。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