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後龍外埔石滬 見證早年漁民智慧

中時電子報/黎薇/苗栗報導 2012.08.12 00:00
澎湖縣七美鄉的雙心石滬名聞遐邇,浪漫的心型造型,成為遊客朝聖地,更是情人們見證愛情的知名景點。台灣本島僅剩苗栗縣後龍鎮外埔漁港還有「合歡」與「母乃」兩座石滬,石滬主人仍利用海水漲退潮的水位差捕魚,經濟價值雖不如以往,卻留給後代子孫最好的文化資產。

後龍鎮文史工作者王啟仁說,外埔石滬已有三、四百年歷史,從清朝到日據時期是後龍地區主要經濟生產活動之一;五○年代,中港溪出海口以南到後龍溪出海口以北,海岸線上綿延廿八座石滬,每座石滬除了有名字,也各有主人。

合歡石滬總長度約四五○公尺,母乃石滬範圍較小,約二八○公尺,九十四年五月間,合歡石滬被海浪襲毀十餘公尺。早期漁民就地取材,撿拾海邊的磯石交錯砌築成ㄇ字型,利用海水漲退潮的水位落差捕魚。漲潮時海水淹蓋整個石滬,魚群隨著海浪游進石滬覓食,退潮時困在石滬,漁民則趁隙入內捕撈。

石滬為私人財產,每座石滬股東有捕撈漁獲權利,也有維護石滬責任;石滬漁獲量一直都受到潮汐、季節影響。

自古以來以農曆為基準日,「巡石滬日權」是依股東數來分配、輪流,分配日期數以五的倍數計算,持股較多的大股東,每十天輪到巡滬撈捕一次,小股東則可能間隔廿五天才輪到。

王啟仁說,丈量石滬的單位為「禪」,一個大人雙手平伸張開的距離叫做「一禪」,每名股東因為持股數不同,所分配的維修區域也不同,平日僅需稍作維護,如遇颱風或強勁的東北季風,負責的股東須聘請工人來填石滬。

石滬漁量早已不如以往,也無法藉此賺取基本工資,但這些年紀超過六十歲的石滬主人,依然盡力維護石滬,盼能讓後輩了解早年漁民與大海鬥智取勝的生活方式。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