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陳友倫︰好奇號10年準備 就是為了著陸7分鐘

自由時報/ 2012.08.09 00:00
〔駐美特派員曹郁芬/華府—加州電話採訪〕「我為這個計畫忙了十年,就是為了等這七分鐘。」擔任好奇號著陸小組工程師的陳友倫(Allen Chen)回憶起他在美國國家航太總署(NASA)的噴射推進實驗室(JPL)控制中心裡確認著陸成功的那一剎那,心中感受到的狂喜與如釋重負。

好奇號著陸小組工程師 台裔科學家

陳友倫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MIT),來自科學世家。不但在台灣出生的父親陳甫和母親李敏敏都是留美科學家,舅舅李世昌更是知名的中研院院士。在NASA所公佈的影片中,陳友倫始終冷靜地監控並宣佈好奇號著陸的一舉一動。他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說,這次任務最大的挑戰是要把比過去大五倍的探測車送到火星更廣的地區去,而且能爬高山,下深谷。這次好奇號的著陸地點,過去的探測任務也考慮過,但都無法從一定的高度下降,而且沒有把握著陸時不碰撞到山或者牆面,他們的目標就是讓探測車在一個狹窄的預定地點成功著陸。

現在「天天都像過聖誕節」

陳友倫說,他們現在有了一部無價之寶在火星上,任務至今順利,每天探測車都會傳回新的東西,「天天都像過聖誕節」。不過這是一個長期計畫,只要上了軌道,大家並不急著進入「應許之地」。

陳友倫說,過去十年的任務是確保好奇號的「進入、下降與著陸」順利。當初就是希望好奇號能在預定好的研究地區著陸,以便利用車上裝備進行科學研究。他表示,這一路走來,不但探測車的構造改變過,整個計畫也多次調整。他形容最終完成的好奇號「長相瘋狂」,但這本來就是個瘋狂的計畫。

他表示,十年間遭遇無數挑戰,一個重大的難題是探測車的防熱外層,原本他們想使用過去發現者號或是維京號探測車所用的材質,但是因為好奇者號大得多,這種材質不適用,所以他們必須設計並發展出新的防熱材質。

陳友倫表示,這是太空科學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讓人類有機會研究火星是否有支持生命存在的元素,希望未來能得到答案。對於有媒體形容好奇者號的任務關係到NASA的存廢,陳友倫說,不僅是美國人,全球人類都有向外探索的欲望,即使遭到挫敗,人類也不會停止宇宙探索。陳友倫說,所有參與太空探險計畫的人都遭遇過挫折,但一再努力,這是一群不喜歡失敗的人,「我們要贏」。從小愛玩美式足球的陳友倫承認,這也正是他性格的寫照。

陳友倫表示,自小常和父母到台灣探親,聽得懂國台語,但自己表達能力不佳,現在也會帶著兩個孩子回台灣玩。他說,來自台灣的雙親對他的教育十分重視,這種文化背景絕對影響了他的發展,而他更是以生長在一個科學家族中為榮。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