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從湯匙柄「洞」悉 林葆家陶藝人生

自由時報/ 2012.08.08 00:00
發明湯匙柄穿洞 改善燒製品質

〔自由時報記者謝佳君/新北報導〕人人都使用過湯匙,但你知道為何湯匙柄的末端穿了一個孔?原來這是讓湯匙透過吊燒,避免湯池底部粗糙,也節省窯內空間;而這樣一個看似微不足道,卻對陶瓷生活用具的生產有深遠影響的發明,正是源自已故陶藝大師林葆家的研究。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即日至九月二日,在陽光特展室及陶藝長廊,展出「陶林葉茂─林葆家生命史回顧與傳習成果展」。該展由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策劃,舉辦回顧展、追思音樂會及講座等一系列的活動,並分為林葆家生命史回顧、當代傑出陶藝門生聯展及釉藥傳習班成果聯展等三大部分,完整呈現他在台灣陶藝界不同層面的影響力。

館長游冉琪表示,林葆家生於台灣中部的望族之家,原本赴日習醫,卻因在日本同學家作客,深深被陶瓷茶碗的美感所吸引,決定轉向陶藝之路。

研發出吊燒方式 提高生產效率

林葆家最為人熟知的發明研究就是湯匙燒製的改善。游冉琪說,過去燒製湯匙時,都是將湯匙一只只的入窯燒製,湯匙底部因無法接觸空氣,燒出的質地常常粗糙、品質參差,而且相當佔空間,降低了生產效率。

於是林葆家研發出吊燒湯匙的方式,他在湯匙柄上挖個小洞,以耐高溫的線串起,吊掛在匣缽內燒製,大大改善了湯匙的品質,也增加了生產效率,很快地就取代原來的舊款湯匙。

陶博館表示,陽光特展室展出林葆家各時期的代表作品,藉由教室、客廳、書房等情境展示,重現當時生活的片段;陶藝長廊邀請曾在「陶林教室」跟隨林葆家學習的學生,包括薛瑞芳、羅森豪、林振龍及林秀娟等陶藝家及再傳弟子,以陶藝創作理念、陶瓷成形、裝飾技法、青瓷、銅紅釉藥等研習項目為主軸,將展場變成師生對話教室,值得民眾走一趟參觀。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