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腸」愛爸爸!大腸癌高危險群早篩檢

華人健康網/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 2012.08.07 00:00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死亡人數,每年呈快速增加的趨勢,一般來說好發年齡在50歲左右,男女比例約為1.4:1,以中年男性為主。大腸癌是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且治癒率很高的癌症。

父親節前夕,台灣腸癌病友協會推出「腸愛爸爸」公益活動。號召全國子女陪同父親參加音樂饗宴並接受現場的健康篩檢。(圖片提供/台灣腸癌病友協會)

根據今年5月初衛生署所公布100年國人10大死因報告中,惡性腫瘤仍高居首位,其中大腸癌持續蟬連癌症死亡第3名,死亡總人數高達4,921人。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暨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指出,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症候群的患者,是大腸癌高危險族群。這些人可在大腸內看見數以千計的息肉,若不治療則百分之百會變為大腸癌。

其次是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直腸癌的患者,這些病人並無第一類病人的多發性息肉症,但有大腸癌的家族史,且發病年齡早,並可能合併其他部位的癌症,如卵巢癌、乳癌,以及胰臟癌。

王輝明醫師建議,一般民眾,年滿50歲以上者應每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每3到5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圖片提供/台灣腸癌病友協會)

此外,以前有其他疾病的患者,如罹患潰瘍炎性大腸炎,其他骨盆腔內惡性腫瘤並接受過放射線治療者,以及曾罹患大腸癌並已治癒者。對於一般民眾而言,年紀則是一個主要危險因子,一般認為40至50歲以上的人,罹患大腸癌的機會將增加。

王輝明醫師強調,據統計,早期的大腸癌若獲得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目前美國癌症協會建議對一般民眾而言,年滿50歲以上者應每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每3到5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另高危險群病人,如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應每1到2年接受大腸鏡檢查,同時對可疑部位做切片。對患有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症候群的患者,則應自10歲起每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直到40歲為止,40歲以後改為每3年做1次。同時也應每1到3年接受上腸胃道檢查看有無息肉。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有鑑於此,特別選在8月11日今年父親節週末,攜手舉辦「腸愛爸爸音樂會」,號召全國子女陪同父親參加音樂饗宴並接受現場的健康篩檢,讓爸爸過一個健康而且特別的父親節。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7068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