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人在草木間 太和村茶香重建

民生@報/陳小凌 2012.08.06 00:00
圖說:嘉義太和村茶農葉人壽與故宮副院長馮明珠。陳小凌/攝影。

【文/陳小凌】「每個人、每個生命,都是這世界的經緯線;彼此交織、彼此共業、彼此負責。」嘉義縣梅山鄉太和村平均海拔約1000公尺,雲霧繚繞,原本是個種植茶葉的好地方。30多年來,太和村茶園與製茶產業一片好景,卻被三年前的88水災重創。

透過今天在故宮發表的「人在草木間」紀錄片,讓我們看到太和村茶農如何守護生長的土地,觀察、省思和重新思考人與土地的關係,學習與大自然和平共處,試圖為賴以維生的茶園找到一條對生態、經濟兩全的方向和抉擇。

2009年莫拉克風災帶給嘉義縣梅山鄉的太和村,兩處聚落走山、50戶房屋倒塌、4人不幸罹難,村內大多數人以種茶為生。88風災時造成走山滑坡、路毀橋斷、家屋傾圯,讓茶村成為重災區。

憶及當時災情,當地居民仍餘悸猶存,但他們收起傷痛的眼淚,以堅強的毅力和汗水,開始重建家園。在紀錄片「人在草木間」中,我們可以看到嘉義梅山太和社區的茶農,在漫長的重建過程中對於人與土地的關係、人與茶的關係,有了不同的思考。

重建的太和村,痛定思痛,開始在茶園種下了大量的樹木,甚至採行自然農法來照顧茶園,企圖生產與環境取得平衡點,從揹負破壞山林罵名的「土地利用者」轉變為兼顧生態的「土地守護者」。

今天現身說法的三位茶農,其中39歲的葉人壽,年輕時不願務農,雖曾在台北學美髮,數年後還是返鄉重新種茶,88風災時,目擊親朋好友在眼前罹難。開始嘗試生產自然茶,他說大自然的每塊土地,都有各自的風味,應該尊敬土地,用最自然的方式去種茶和作茶,因此他堅持不用化學肥料,讓土地上原本的昆蟲和花草自然擔負施肥,而所培出的茶卻也獨具當地土地上的清涼薄荷味,或是帶有野薑花茶香。

35歲的簡嘉文,則是個喜愛自然、寧願在山上務農的青年,風災後不顧家人反對,開始生產自然茶,並整修老屋成立自然茶手作坊。他說許多茶葉雖經過蟲咬,但也留下獨具的風味,這是大自然恩賜的禮物。

郭俊男在風災中失去了自父親手中傳承下來的茶廠與新經營的餐廳,原本規劃好的生涯與生活經濟來源在一瞬間消失。幸好在朋友鼓勵下,在曾經流失的茶園重新種上有機茶,也因此事業大翻轉,管理和經營全新來過,正因為不施化學肥料,讓他重新研發出新的品種和口感,冷泡高山烏龍茶就廣受好評。今天,他還讓唸國一的小兒子來執壺泡茶。「別看他個小,泡茶比我還好!」

紀錄片導演張志聰記錄了太和村三位農民從「土地利用者」成為「土地守護者」的感人過程。他表示,用紀錄片的方式對災後重建議題做討論,希望能讓更多人支持友善土地的概念。

林務局副局長楊志宏表示,以往茶園讓人有破會壞生態與水土保持的不良觀感,太和村居民經過88風災後,痛定思痛,生產自然茶,不含化學農藥物質,讓茶葉的種植有了新氣象。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表示,環境保育問題與人息息相關,這部紀錄片能讓我們對於人與土地關係、人與茶的關係有了不同的思考,並透過影音,幫助更多人認識這片土地,「人在草木間」紀錄片隱藏著產業、環境、全球暖化等問題, 正是探討人與土地關係最好的詮釋。

文化部人文及出版司司長徐宜君表示,透過紀錄片可讓當地居民凝聚共識,並讓太和村居民找到未來方向。此外,太和災區的有機茶正式在故宮銷售,徐宜君表示,希望能從消費端開始改變,選購尊重土地、愛護土地的茶葉,也希望堆動在地產業,把好的農業產品發展出去,讓台灣土地及有機茶產業能茁壯發展。

故宮副院長馮明珠認為這正兼顧產業和生態保育兩者,將來更可和南院營運相結合,打造文創產業新契機。故宮消合社總經理何春寰說,從「太和好茶」裡喝出生態關懷,喝到台灣健康茶,更是台灣製茶產業的新轉機。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