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台南述記》教‧養

自由時報/ 2012.08.07 00:00
人才是下世紀競爭的主要項目,可是台灣接近百分之四的博碩士生無業流浪,教育年齡無限的延長是不是符合社會環境的變化?

台灣在教育的平台上,既要國立大學衝期刊與研究數量,自然經費不手軟,而私立學校依舊弱勢。尤其是評鑑的制度,存在國、私立學校,為了一次評鑑,要付出一整年的文件整理,換來的招生許可,卻跟不上市場的競爭。

國立大學錄取率今年降幅最大,主要是念大學的人變少了,學校變多了,錄取報到的比率降至新低。

台南黎明中學超收學生,主要就是擔心沒有學生來讀,沒想到碰上龍年,原想備存卻成了超收學生近百人,善後惹爭議。

統計顯示,過去十八歲就進入就業市場的結構正在瓦解,因為就業困難加上學校招生放寬,使得不少人在就業難的情況下,選擇混一張碩士文憑;如此一來,家庭背負的教育經濟得從廿五歲(平均大學畢業年齡)延長到卅五至四十歲。簡單地說,台灣社會正用著最後「吃奶力氣」在支撐著滿街博碩士流離的奇蹟,但當這些高階人才無法與競爭力畫上等號時,台灣的下一步在那裡?文憑會不會成為另一種「華麗」的壁紙?

高中超收學生與大學錄取率創新低,兩個看來互相矛盾的新聞,卻刻畫著台灣愈來愈糾纏不清的教養問題。(記者趙卿惠)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