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記錄都市紋理// 東市舊地名 寶桑庄思想起

自由時報/ 2012.08.01 00:00
〔自由時報記者黃明堂/台東報導〕台東市昔名寶桑庄,老一輩民眾也快忘記四維路一帶有個聚落叫「六十間仔」。不必一甲子,老地名全被「中國風」的街道名取代而被遺忘。一群耆老昨天齊聚回憶幼時的寶桑庄,讓埋沒在現代街道的舊地名逐一浮現。

縣府文化處委託東台灣研究會進行「寶桑都市紋理紀錄計畫」,昨天邀請約十位耆老談台東市的小地名及老故事,部分老地名連七十多歲的老人家也沒聽過,顯示舊地名流失之快,一些老照片街景,也要經過一番爭論,才能定位出今日所在地。

最近重建通車的豐里橋,昔名旭橋,所在地為旭村,耆老陳義山指現稱豐里橋,但橋不在豐里,而在豐榮。

縣議會所在的豐年里叫「阿西洛」,體中一帶則叫「田寮仔」,建和是射馬干,這些都還可以從老人家口中聽到,不過,天后宮前的仁愛街昔稱草厝街,蘭州街叫「花窯仔」,南京路與更生路交叉口舊名「九間仔」,四維路東女附近叫「六十間仔」,這些都沒人再講了。

參與座談的耆老大多出生於日治時期,舊地名部分來自日本用法,像寶町、榮町、南町,但也有很多是從生活經驗中自然形成,像「六十間仔」來自聚落大約有六十間房子,也有源自原住民用語,像賓朗並非種了很多檳榔,而是來自卑南族語「比那斯基」。

東台灣研究會執行「寶桑都市紋理紀錄計畫」,將透過文獻搜集、耆老訪談,繪製歷史地圖,記錄早期的生活故事,讓老台東不致被遺忘殆盡。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