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竹籬笆、防空洞 被遺忘的眷村歲月

中央廣播電台/劉品希 2012.07.30 00:00
1950年代,國民政府在國共內戰中失利,上百萬軍公教人員與眷屬隨之播遷來台,並在台灣形成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眷村文化。一甲子的歲月過去了,兩岸關係呈現60年來的最好狀態,而眷村文化卻成了被遺忘的時光。眷村居民盼望那段艱苦卻美好的眷村歲月能被永遠保留下來,不再只是凋零的老兵死守半生記憶的地方。

◎台灣獨有眷村文化 凋零老兵和記憶

『(原音)好像就是一群老兵、外省人住的地方。』『(原音)好像是早期、就是大陸人打輸那時候搬過來的吧。』

全世界只有在台灣才看得到眷村文化,但能明確說出其歷史背景的人,恐怕寥寥無幾。眷村文化不斷流失,隨著眷村第一代的凋零、第二代邁入老年,眷村第三代子弟有些人連眷村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中華民國光復台灣之後,第一批國軍與眷屬陸續抵達台灣,簡陋的眷村開始出現。1949年,國民政府在國共內戰失利後,就帶領各省軍民、政府人員等150萬人轉往台灣定居。中華民國政府為了解決居住問題,開始興建房舍或安排宿舍,並依軍種、職業、特性,分別群聚於一定範圍,即為現在大家所知道的「眷村」。

◎外省族群落地生根 眷村就是我的家

紅磚牆、竹籬笆、矮房舍、防空洞拼湊出記憶中的眷村,對於許多眷村第二代而言,當年的生活雖然困苦,但左鄰右舍的相互照應、彷彿大家庭的溫馨和諧,令人懷念不已。

聊起早年眷村生活的趣味時,眷村第二代的劉家姊妹話匣子可是停不下來。『(原音)我的記憶大部分都是在玩的、吃的,呵呵呵…還有那個防空洞呀,我們會…就是說常常小朋友大家騎著腳踏車到防空洞,然後我們就爬防空洞,爬到頂上,就可以看到很遠,那時候對我們來說就是很高、很遠,而且鄉村的風景,那時候就會覺得好美。』『(原音)那時候剛剛到了高雄南部,很多人沒有房子住,就住防空洞,那個防空洞就是隔間,大概4間,可以住到4戶,然後要做菜、吃飯的話,就是在防空洞的門口,用磚塊或是泥塊累積起來,然後在上面做飯,生活非常地不方便。』

◎眷村的意義只剩下拍照?

位於台北地標101旁的四四南村,是台北市的第一個眷村,隨著經濟發展、信義計畫區的土地開發和眷村改建政策,四四南村住戶於1999年全部遷出,留下的建物則面臨被拆除的命運。社區居民及文化界人士發起眷村文化保存運動,並成立四四南村文史工作室。後來經文化局古蹟審查委員會勘查,才將四四南村正式列為「歷史建築物」,並將其中4棟建築予以保存,規劃成為信義公民會館暨文化公園,於2003年10月正式啟用。

四四南村低矮又別有舊時風味的建築體與周圍大廈林立的台北金融中心建築群形成強烈對比,甚至帶有一些被遺忘、冷清的孤寂感。對大部分的遊客而言,這些被保留下來的眷村只是拍照取景地點的選擇之一,或是在跳蚤市場撿便宜的好去處。

遊客張先生說:『(原音)因為它在市區很方便,而且它背後又有101,所以在這邊拍照很漂亮。』遊客曾小姐說:『(原音)就是聽朋友說,在這邊拍照還蠻漂亮的,想說來拍個照。』

年輕一輩不懂當年戰爭的無情、不能體會離鄉背井的榮民返家的盼望、無法理解眷村對從小在那兒長大的孩子的意義、更遑論對眷村有絲毫情感。

◎眷村面臨消失危機 文化工作者四處請命

依據1996年公告實施的「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規定,全台眷村必須在2009年前拆遷一空並完成改建,眷村文化面臨消失的命運。

有鑑於此,全國各地的眷村文化工作者都汲汲於推動眷村文化空間的保存,四處奔走請命,最後透過跨黨派立委以及國防部、文建會等政府相關單位的協助,「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文化保存修正法案終於在2007年11月三讀通過。台北縣眷村文化協會理事長田維國說:『(原音)我們聯絡了一些立法委員,還有當時的桃園縣文化局局長,大家一起推動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的文化修法,因為全台灣的老舊眷村在民國85年(1996年)就開始拆遷、改建,那所有拆遷改建都要依照民國85年在立法院三讀通過的(國軍老舊眷村改建)。』

「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文化保存修法雖然解決了土地與啟動軟硬體的經費問題,但未來歷史性空間保存、如何規劃營運管理等問題仍需透過相關政策的制定;在研擬過程中,也應關照到當代城市發展的需求與尊重公民社會的多元價值。

「眷村」是台灣近代特殊歷史過程中產生的獨特住居型態,揉雜了各個外省族群的生命經驗,是台灣重要的文化泉源,也是台灣珍貴的文化資產。

現今保留下來的眷村不但紀念昔日的歷史人文,也讓現代民眾體會這段特殊的歷史情境與生活形態。下次當你有機會一睹眷村風貌時,除了留影,也請放慢腳步,細細咀嚼那些老房子下的悲歡離合。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