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杜英宗政經觀點-聚焦重尋台灣經濟成長動力

中時電子報/本報訊 2012.07.30 00:00
在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各界所預估台灣今年的經濟成長率,迅速從官方的「保三」淪為民間機構「保二」的數字保衛戰,中央研究院更「破二」提出今年經濟可能僅成長一.九四%的警訊。經濟急凍的速度與程度,震驚許多人。與此同時,府院快馬加鞭通過證所稅與終結美牛風暴。在這一陣紛亂中,我們該如何看待台灣經濟?

隨著經濟的發展愈趨成熟,經濟成長率本來就會趨緩,在國際景氣不好時,對外依存度高的小國經濟,更難有奇蹟。然而,台灣這一波經濟被急速「看衰」的幅度與速度,遠甚於全球經濟母體,顯見其中有源於我們自身的因素,使台灣受挫甚於其他國家。朝野必須深入體檢我們的經濟,提出優於其他國家的策略,才能突破藩籬。

這讓筆者不由想起二○一○年歐巴馬在面對「中國製造」倡行全球,重創美國就業、製造業發展與貿易平衡的困境中,提出美國要在五年內倍增出口的構想。這在當時不被看好的「夢想」,卻因為執政當局痛定思痛對症下藥,在逆境也堅持「雖千萬人無往矣」的精神與做法,初現成績。

二年多來,美國的出口成長了廿七%;每年對經濟成長率的貢獻,從本世紀初的○.五個百分點,倍增為一個百分點,彌補消費下滑的衝擊。其中部分固然是因為美元走弱有利出口,以及新興市場、尤其是中國的消費力道成長,但深究美國的出口商品結構,可以發現美國正如何改寫經濟競爭力。

過去我們熟悉的美國出口,是軍備、波音飛機等重工、或是微軟的軟體以及好萊塢娛樂商品。但是現在,美國向全球提供更多高附加價值的服務。從上海興建中摩天大樓的工程顧問與設計服務、3D印刷工藝引爆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到消費性電子市場,都有美國人引領潮流的身影。由Facebook、Google以及蘋果等公司掀起的應用軟體經濟與虛擬商品熱潮,也以美國為首。甚至,近來還有不少媒體爭相報導美國製造業再起「反攻大陸」的故事。

回顧過去二、三年,美國的做法是鼓勵年輕人創業與中小企業的發展,獎勵企業讓學生進入實習,培育未來人才,默默地改造美國經濟,重建競爭優勢。

這個轉變的故事,讓我深感扼腕。因為美國所重塑的競爭力來源,其實也是台灣的優勢--創業精神、中小企業的活力、科技產品普及、文創的軟實力、以及資訊科技運用能力。美國的例子證明這些優勢可以扭轉逆境,讓全球最大的經濟體重新復活,台灣卻冷眼看著機會流失,趑趄不前。甚至,今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率,有可能會落於美國之後!

在證所稅拍板定案後,政府重啟「有感措施」之論。好處是,在風暴後,我們終於重新聚焦在應該思考的問題。但若仔細分析政府希望啟動有感復甦的經濟景氣因應方案,卻又可見舊調重彈─促進投資、產業、金融、出口、就業、消費、物價……。這些因應方案的名稱,彷彿只是點出各部會的功能,廣泛而未聚焦,也缺乏高視野的跨領域整合。其中不見台灣的願景,更不見如何善用上述的台灣優勢,在國際上扳回一成。

台灣經濟放緩的速度甚於全球,不僅顯示台灣島內的動力令人堪憂,也象徵在全球的成長大餅中,台灣所能贏取的份額在流失。在朝野漸次褪卻公平正義與社會觀感的爭辯後,期待各界能夠重新聚焦於成長,重尋、重建台灣經濟成長的新動力!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