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立報犇報聯播:兩岸犇報40期社評

立報/立報犇報聯播 2012.07.29 00:00
「21世紀亞洲聯盟」是美好昔日的畫餅充飢《兩岸犇報40期》自從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宣布要「從返亞洲」以來,華盛頓的政治與軍事要員頻繁進出亞洲,形形色色的聯合軍演此起彼落,地區性的軍事對峙時有所聞。從日本橫須賀到關島,整個亞洲太平洋地區頓時成為全球最壅擠的海域,不但美軍戰艦星羅密佈,更囤積了數倍於二次世界大戰總投彈量的傳統武器。6月2日,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在新加坡宣佈,在2020年前,將向亞太地區轉移一批海軍戰艦,屆時將有60%的美國戰艦部署在太平洋,除了6艘核動力航母之外,還將把大部分巡洋艦、驅逐艦、核子潛艇與瀕海戰鬥艦部署在亞太地區,並配以最先進的電子戰與通訊系統。美國這一連串的外交和軍事戰略轉移,被視為是自1971年「美元黃金兌換機制」崩潰,美國被迫改變對華圍堵戰略,打開通向中美關係正常化的大門之後,美國東亞戰略的再一次重大轉變。雖然,帕內塔一再強調美國「重返亞洲」的目的,是為了「在急速發展的亞太地區提供穩定的力量」,並非沖著日漸崛起的中國而來。但是,從美國近年來在外蒙與中亞地區一口氣佈置了十多個「反恐軍事基地」、與印度簽署「美印核子協議」、在新加坡部署瀕海戰鬥艦、重返越南金蘭灣駐軍,並利用延平島事件延長與加強在南韓與日本的軍事基地,再加上一連串與東亞各國密集的雙邊和多邊軍事演習,只要是明眼人都能看出,到處都是防範中國的影子,無一不是企圖通過軍事圍堵再度孤立中國的戰略意圖。山雨欲來,太平洋西岸的海陸交接處正被抹上一片並不太平的颯血殷紅。上個世紀七○年代末,由於美國「從對抗轉向對話」的戰略轉移,提供了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及東亞地區和平發展的難得機遇。不到10年間,日本一舉躍身為全世界最大的貿易出口國,台灣也順勢推動第二次進口替代,將加工出口的勞力密集工業轉移出去,實現了朝向資本密集、技術密集轉型的產業升級,東亞產業結構的再分工,更締造了中國大陸維持30年經濟高速增長的世界奇蹟。如今的東亞,早已不是昔日「垂直分工、市場在外(美)」的冷戰貿易格局,取而代之的,是通過各國企業直接投資的區域性佈局與內需市場轉向,所日漸形成的,以「製造網絡結構」為特徵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東盟10+3)。冷戰結束,以及東亞「區域製造網絡結構」的形成,使得東亞地區的地緣政治格局,擺脫了過去建立在意識型態對立上的結盟對抗,轉向尋求一種複和式的區域安全結構,形成了以協商合作與平等對話為框架的互動模式。當然,美國做為後冷戰時期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強權,為了鞏固其在亞太地區的傳統利益,必然要在東亞地區維持強大的軍事力量並炮製地區衝突,利用東亞周邊國家對中國和平崛起的焦慮,從中牟利。但是,美國希望在亞洲建立起一個以美國為首的、整合程度遠高於北約組織的「21世紀亞洲聯盟」,再次將中國圍堵成為一個「孤獨的大國」戰略意圖,注定要成為鏡花水月,既不符合中國周邊國家的核心利益,也逆反了東亞區域一體化的歷史趨勢,說穿了不過是一昧沉醉於冷戰「美好昔日」(Good old days)的畫餅充飢而已。先不談東亞國家會不會犧牲自身與中國間的經濟互利來服膺美國片面的戰略意圖。在全球金融危機方興未艾、失業率高升不降、各國財政危如抱卵的今日,除了像菲律賓與越南這種瀕臨破產而病急亂投醫的國家,想在南海問題上狐假虎威、混水摸魚之外,還有誰有能力而且願意置國民生計於不顧,抱著大把鈔票讓美國在亞洲地區消耗過期軍火。更何況,與中國崛起相比,美國國內的政治僵局、財政赤字和經濟衰退,在在都令亞太國家擔心美國能否像冷戰時期一樣,在這東亞地區保持強大的經濟與軍事影響力。========================你喜歡這期犇報的內容嗎?犇報是一份以提供兩岸就學、就業、民間交流,以及關注兩岸最新發展動向為主要內容的專業報,目前全省發行量達2萬2千份,期待你將這份用心與好讀的報紙推薦給你的朋友們,也歡迎富有兩岸交流經驗的朋友投稿。兩岸犇報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兩岸犇報部落格:http://chaiwanbenpost.blogspot.com/FACEBOOK犇報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