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林來瘋」時代的終結

中時電子報/張小虹 2012.07.27 00:00
為何「林書豪」時代的開始,可以是「林來瘋」時代終結?

林書豪有一張非常「亞洲人」的臉,當他榮登美國《時代雜誌》封面時,那張神情專注、帶球上籃的臉,是英雄的臉,是傳奇的臉,更是華裔美國人與全球華人之光的臉。林書豪也有另外一張臉,在美國種族歧視的文化潛規則中,他成為紐約麥迪森廣場花園電視實況轉播中,觀眾席海報上一瞥即逝的「黃種人」,一張黃色幸運餅乾上襯著黃色太陽的臉。

但「林來瘋」的出現,卻徹底改變了林書豪的「臉.書」(臉的書寫方式)。Linsanity不可思議地開啟了「臉的單音節化」(以單音節方式露臉),一時間各種Lincredible, Linpossible, Linsation「林氏單字」全美飛舞,讓所有人傻眼。在此之前,從沒有一個當代的明星商品,可以啟動如此大規模全球「造字運動」,讓「偶像」(icon)成為「語彙」(lex-icon)。在此之前,也從來沒有一個華人姓氏,可以如此完美無缺、天衣無縫地「鑲嵌」進英文拼音系統,造成如此嘉年華會式的激進顛擾。Lin所啟動的「開放連結」或「創造性裝配」(creative assemblage),成為一連串無始無終的AND,既在語言文字之中,亦在文化想像之外,哈佛與NBA、板凳與沙發、情人節與灰姑娘、美國與華裔美國與亞洲與中國與台灣等等。

但就在眾人歡欣鼓舞慶祝林書豪拿到火箭隊三年二千五百多萬美元的驚人合約時,是否也曾意識到「林來瘋」時代的可能終結。此處的「終結」無關乎林書豪本人是否可以在後續的職業籃球生涯中再創高峰/瘋,或再一次讓全球觀眾為之瘋狂迷醉。此處的「終結」乃指向林書豪現象所曾短暫開啟的「開放連結」,一個充滿未定動量與創造動能的歷史時刻已然終結。而造成「林來瘋」時代快速終結的關鍵之一,正是來自休士頓火箭隊的一紙合約。若是要問哪一個美國職籃隊伍最能有效迅速徹底終結「林來瘋」時代,自非火箭隊莫屬。原因無他,火箭隊乃是第一個成功炒作中國球星姚明的美國職籃隊伍,也是第一個飽嘗海外市場(尤其是中國市場)甜頭的美國職籃隊伍,更是第一個成功創造「黑黃對抗」(火箭隊姚明vs.湖人隊歐尼爾)為收視率噱頭的美國職籃隊伍。

而加入火箭隊的林書豪,即便在美國土生土長、一口流利英文母語,又頂著哈佛光環,與來自中國上海英語不輪轉的姚明截然不同,更遑論兩人在體型、訓練、風格、特色上的巨大差異,但加入火箭隊的林書豪,永遠只能是「姚明第二」(如果中國觀眾埋單的話),而不會是「林書豪第一」,取決關鍵不在於個別球員的球場表現,而在NBA「美國全球」資本邏輯的市場布局。火箭隊的合約說明了林書豪水漲船高的個人身價,更說明了海外(亞洲、中國)市場收益的舉足輕重,林書豪的這張「亞洲臉」,被「固定連結」到亞洲市場,終止了「林來瘋」所能開啟的各種「開放連結」可能。「終結」來自於「中節」(以中國市場為NBA「美國全球」資本流動的重要節點),林書豪乃是「資本結構性」地成為姚明的接班人。

曾有人瘋狂預言,如果未來美國有可能出現第一位亞裔美國總統的話,那林書豪鐵定是熱門候選人(最好在其職籃生涯退役後,還能繼續從事布道職志)。但火箭隊的一紙合約,卻讓我們看到了林書豪作為「亞裔美國人」的美麗與哀愁。沒有一位亞裔美國球員曾獲如此的殊榮與肯定,但也沒有一位亞裔美國球員會被如此「資本結構性」地削弱其作為美國人的身分認同。

「亞裔美國人」的美麗與哀愁,從最早堅決強調的Asian American(亞洲作為形容詞,美國人作為名詞),以凸顯作為美國人的核心認同,到晚近Asian-American(亞洲人與美國人,透過連接號,手牽手,心連心),來強調既是亞洲也是美國的雙重認同,一直到最新的Amasian。此為《紐約郵報》報導林書豪現象的封面醒目標題,美國縮寫為Am(又似第一人稱單數be動詞am)放在字首,小寫的asian緊隨其後。這個原本被抨擊為含有強烈種族歧視的用語,難不成正是火箭隊合約與NBA作為「美國全球」資本邏輯的隱形註腳,「亞裔美國人」的林書豪,可就成了「美籍亞洲人」的林書豪了。

(作者為台灣大學外國文學系教授)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