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社論:民進黨恢復中國事務部

立報/社論 2012.07.26 00:00
蘇貞昌接黨主席,第一道大菜便是恢復「中國事務部」。

2007年,也是扁政府第二任期末段,更是扁政府信任危機、藍綠對決愈演愈烈之際,游錫堃力推「正常國家決議文」,將中國事務部納入國際事務部,以符合一邊一國主張。

但如今,民進黨再次調整對中國的調性。

民進黨之變,和選戰教訓有關。2012年,儘管蔡英文聲勢可觀,形象清新,但仍在兩岸關係上被大加批評,儼然成為民進黨難以跨越的政策峽谷,使得無法爭取「經濟選民」、便無法執政的「許信良魔咒」讓人難以輕視。

但兩岸關係並非全然是國民黨的壟斷資產,更非民進黨的致命死穴。實際上,國民黨長期的親商、重商形象,雖然讓兩岸關係有較大的和平預期,但也很容易落入私相授受的低透明度聯想。說到底,與其說國民黨擅長兩岸關係,倒不如說是人民在兩岸關係上所願承受的風險係數較低罷了。

質言之,民進黨應該在兩岸關係上扮演一個建設性的參與者。中國事務部的恢復,不該是簡單的對內政治表態,更不是老調重彈,相反地,民進黨應該呈現「中國多元性」。

何謂「中國多元性?」簡單講,國、民兩黨過去都把中國圖像過份單一化,前者特別強調經濟機會;後者則強調主權威脅。但實際上,中國大陸並非鐵板一塊,政治、經濟、文化,乃至於庶民生活,都有可觀的內在差異性。對台灣而言,機會與威脅始終存在,重點在於如何重新連結、重新定義。

舉例而言,如果人們真的關心公平正義,那麼中國大陸內部的貧富差距問題也應該被台灣所關注;甚至台商的勞資糾紛也應該在這個標準下被檢視。

恐中不必要;媚中也不可取。台灣如何能不卑不亢地面對中國大陸,如何能與中國大陸互動交往的過程裡,尋求共識,創造兩岸公共財?這才是人們對兩岸關係的最根本期望。

恢復中國事務部,已經讓民進黨跨出了第一步。接下來,究竟是全新登場?還是新瓶裝舊酒?有待考驗。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