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夥房的消失與重生

中時電子報/江慧真/調查採訪 2012.07.22 00:00
「你的子孫有沒有回來?」 「按少啦!」老人家無奈的說。 「夥房還有沒祭祖?」 「這幾年已經沒有祭祖了……」

這段對話,是近年文史工作者研究訪查客家村時,最感慨的景象。

台灣客家村的第一次浩劫,已不復記憶,那是遠在民國廿四年的一場中部大地震,摧毀了多數土角厝的老夥房。但真正的致命傷,卻是九二一大地震,客家村落受災嚴重,夥房瞬間大量的消失,無形中破壞了客家宗族的傳統文化和親族向心力。

200年歷史三合院 倒掉28個

十三年前的這場地震,讓台中東勢最雄偉氣派、佔地七千多平方公尺的的石岡土牛劉家夥房,傳出了雜沓的爭吵聲。地震前,石岡鄉共約有卅三個三合院夥房,地震後倒掉了廿八個,也讓這個創於清嘉慶末年,來自廣東大埔的清朝貢生劉文進祖祠,日據昭和四年(一九二九年)時曾一度重修,迄今已有兩百年歷史的歷史建築,還來不及被認定為重要古蹟,就瞬間毀於一旦。

要分家還是重蓋?宗親中有人吵著土地分一分算了,有人看著毀損的屋瓦大樑沉痛不語,有人堅持重蓋,老人家則反對捐出公益使用。劉家夥房重建委員會主任委員劉祥三回憶,「劉家夥房來台已經第十三代了,分家以後,我們要怎麼祭祖?這可是客家子弟最重要的事情,但重建哪來的錢?」

原址原貌 重建客家文化館

所幸,地震毀損了有形的房屋,卻也匯集了地方上無形的「保留傳統」聲浪。隔年,歷經客委會、縣府鄉公所、九二一震災基金會、石岡人家園再造協會等各界奔走,公私部門達成共識,共同資助劉家原址原貌重建,打造一座獨特的「活的」文化館,保留大埔客家歷史文物,並在劉家子弟、石岡鄉鄉長劉宏基協調下,無償提供土地供政府使用五十五年,開放給大眾參觀。

二○○六年五月,「石岡土牛客家文化館」正式啟用;震後七年,劉家夥房終於浴火重生!劉宏基說,雖然很多傳統細節不見了,「但還給了劉家子孫一個熟悉的家族面貌,也為台灣民眾帶來一場真實的文化洗禮。」

近六年來,文化館長期進駐志工,為民眾免費導覽解說。今年四月,現場更有專人演奏傳統的二胡「客家八音」音樂,除了每年在此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劉家也展開兩岸多地的「超級尋根計畫」。

蛻變文化重鎮 各地來交流

劉宏基舉例,整個東南亞華人圈,有相同語言、血緣的客家文化,像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的祖父,也是從大陸廣東大埔移民到新加坡,近兩年來文化館加強和東南亞的互訪交流,如新加坡茶陽會館、馬來西亞茶陽會館等,此外,廣東大埔縣長、副縣長、客家研究第一把交椅的嘉應學院院長和教授群,也頻頻來台參訪交流,嘉應學院院長甚至誇獎劉家夥房,「整體地理風水完整,最接近原鄉的味道!」

一場地震,讓夥房消失,卻讓客家文化新生。看著文化館陳列玻璃櫃上,廣東大埔客家村郵寄來台的禮物:五十二件清末明初的原鄉文物,其中包括珍貴的青花瓷,家族長老劉祥瑛說,以前想尋根,找回客家大埔文化,但苦無據點,現在有了土牛客家文化館,反成了客家文化交流的重鎮,「兩百年前,我們從廣東原鄉來到了台灣新故鄉,沒想到是地震,讓原鄉和新故鄉之間,重新有了連結!」(「消失與重生」專題去年三月至今所有內容,請見官網「台灣368」)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