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失戀就跳樓 學生意圖自殺率成長 家長勿輕忽徵兆

欣傳媒/欣傳媒 2012.07.16 00:00

圖說:防治青少年情緒障礙,除要家長注意子女外,董氏基金會提醒青少年要向外求援,並用「樂動」化解內心危機。(董氏基金會提供)

欣傳媒 | 記者丁彥伶/台北報導

暑假才剛開始沒幾天,台北市就傳出年輕人從大樓跳樓身亡的消息,還傳出年輕男性向分手女友求和不成,到女友家頂樓意跳樓。臺北市自殺防治中心副執行長劉越萍今(16)日提醒家長注意,今年上半年接獲17歲以下學生,自殺未遂或具自殺想法的通報數為92人,較100年同期增加10人,增幅為12%,提醒家長不要把孩子的情緒障礙當成鬧脾氣,而忽略自殺前的求救訊號。

劉越萍表示,據臺北市自殺防治中心收到自殺通報中,最令人擔心的是,開始出現12歲以下的學童有自殺想法的狀況,推測現代學子面對情緒挫折,而有自殺想法的年齡層正在逐漸下降,她提醒,雖然現代家長工作忙碌,常覺得時間不夠運用,但只要注重孩子從小的情緒管理,以及面對挫折的態度,就能避免青少年期學子以自殺來解決情緒挫折。

劉越萍說,據北市政府衛生局99年針對248所國小、國中、高中職57,475人的調查顯示,有51%的父母每天和孩子相處的時間不到5小時,顯示家長的忙碌始壓縮了陪伴孩子的時間,也拉大親子的心理距離。而據北市自殺防治中心關懷訪視自殺通報學子的經驗中發現,當高中青少年出現自殺事件後,很多父母才猛然發現孩子的情緒困擾早在少年時期就發生,只是大人們錯把孩子的長期情緒困擾,當成一時的任性或是鬧彆扭,輕忽情緒累積的長期影響。

而再分析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101年1到6月接獲17歲以下自殺企圖者的自殺原因顯示,高達89%的學生為感情或人際關係因素自殺,精神健康或物質濫用佔29%,學校適應或生涯規劃因素則有15%;其中57%的學生同時有兩種以上原因而自殺。

而12到17歲者的自殺因素則是感情問題為首,其次是家人相處困難,12歲以下的學童則以家人相處與同儕人際困擾為主;顯示青少年學子,很容易因生活事件引發的人際關係挫折,衍生自殺想法,若父母能透過平日家庭親子互動、校園人際互動,協助青少年學習面對情緒挫折的技巧,會是最好的開始。

北市自殺防治中心提供父母指導孩子情緒管理的方式,包括1.不焦急、多接納情緒抒發:面對孩子強烈情緒的表達,不要過於想幫忙而焦急,以致讓孩子感受被拒絕、被責罵的挫折,造成親子關係緊張與衝突,孩子就不會再把心裡的事向家長求助了,而要先按捺自己情緒,接納孩子的想法。

2.不代勞、多尊重獨立過程:父母要讓孩子經歷長大的獨立過程,承受過程中的跌倒與哭泣,讓孩子藉由探索與嘗試,學習抗壓力與增加挫折忍受力,增強孩子面對環境的應對能力。3.不輕忽、多觀察沈默信息:孩子因情緒障礙出現莫名自責、羞愧、傷心、罪惡感,及疑問等複雜心情,都是很小的徵兆,需要家長多留意孩子傳遞的訊息。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