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小旅行/從雪隧到宜蘭 糕渣性格中體會後山風情

欣傳媒/欣傳媒 2012.07.13 00:00

圖說:整治後宜蘭河的美麗,更值得用心體會。(記者羅沁穎攝)

欣傳媒 | 記者羅沁穎/專題報導

從台北往宜蘭前去,雪山隧道幾乎已是一條必定選擇的道路,也讓宜蘭這幾年觀光產業的發展,以迅速的腳步快速往前。僅管前一陣子留下了火燒車的意外遺憾,但這條在台灣道路工程中佔有重要地位的隧道,還是不免讓人憶起那段先人開路時篳路藍縷的時光,也讓人在乘車從台北往宜蘭的道路上,燃起一股懷舊情緒,也更能發覺這隧道之後,屬於宜蘭後山的美麗風情。這條耗時15年才完成的隧道,僅管開挖後正反聲音皆有,但通車後拉近了宜蘭與台北的距離,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坐車一路從台北往宜蘭的路上,導遊開始講解開挖的經過,也讓人不禁憶起那段艱辛的過往。

原來,雪隧所經之處地質異常破碎,硬度又特別硬,莫氏硬度約為6至7之間(鋼為莫氏硬度4至4.5、鑽石為10),可以想見挖掘當時的困難度有多高了。根據地質專家調查,隧道通過之處有多處剪裂帶、斷層帶、地下湧泉,出生宜蘭的雄獅導遊麥淑惠形容,「這是一條一層岩石包著一層水的隧道。」不難想見當時肯定是經常遭遇到崩塌、湧水、鑽掘機屢遭掩埋等事件。所以,現在每天經過雪山隧道,麥淑惠都抱持著一顆感恩的心。

其實,雪隧除了我們所看到的隧道表面之外,地底與天花也蘊藏了許多秘密。「雪隧除了雙向兩車道的主坑之外,還有一條位於下方的導坑,再加上聯絡兩條主車道間的8條車行線隧道,以及28條人行隧道組成。上方也還有可以排氣通風的豎井,每一個工程都相當艱辛。」在麥淑惠的指引下,這回穿越雪隧,我們的心緒,也比一般觀光客更多了一份感念。

不多久,路的盡頭漸漸散進天光,是到了即將要出隧道的時刻了,就算思緒仍然停留在當年,但往左手邊一望,遠遠可看見形狀特別的龜山島映入眼簾,就知道我們的目的地快到了。這時不禁想起老一輩的宜蘭人總愛這麼說,「龜山戴帽,大水浩浩。」今天的龜山看起來霧濛濛的,現在雖然看是大晴天,但說不準傍晚就會下雨了吧!

先不管這些了,因為出了雪隧後,我們即將來到宜蘭市區,從屬於老城的鄂王社區一路往宜蘭河前進,路上經過矮小的房子,仍在使用的井水,像似現代又保留了一點古意的生活情趣,彷彿歷經一場穿梭時光隧道的小旅行,也和先前所穿越的實體的雪山隧道,形成虛實交錯的對比。

然而,古時的城牆現已打掉,過往的溝渠變成了道路,以前的百工只剩下牆上的紀念圖案足以憑弔,又有點把人拉回現實,雖然有點不勝唏噓,卻也看到後人努力復興、維持的樣貌,以及在時代更迭中找出新意的用心。

被稱為後山的宜蘭,其實多了一份純樸的情感,這不僅反映在建設上,在與宜蘭人相處時,也可以感受到一種與眾不同的氣質。當你跟他不熟時,他們看起來就一副很跩的模樣,但混熟了之後,卻是掏心掏肺,難怪有人形容「宜蘭人個性像糕渣,外冷內熱。」實在很貼切。

當來到宜蘭河邊,坐在草坪上聽著微風吹拂,看著河水漫流,也讓人感受到一股強韌的生命力。也許,宜蘭人就靠著這股糕渣性格,努力維持自己的純樸,努力打拚自己的家園,就像幾經整治,重新展露新風貌的宜蘭河一樣,記憶過往之餘,仍然邁開腳步朝向新的未來。

外冷內熱的後山風情,就在吹著風、迎著陽光的宜蘭河邊,我得以慢慢體會。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