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Live House非pub 音樂人要求正名

新頭殼newtalk/新頭殼newtalk 2012.07.12 00:00
新頭殼newtalk 2012.07.12 黃彥瑄/台北報導

台北公館商圈知名的音樂表演空間(Live House)「地下社會」傳出將在16日暫停營業,獨立音樂圈週一(9日)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為Live House請命。地下社會發言人、輔大心理系教授何東洪今(12)日表示,Live House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是陌生的名詞,但是Live House稱得上是台灣獨立音樂搖籃。他認為,不合時宜的法規扼殺了公共音樂展演空間,卻要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不禁令人質疑政府如此作為豈非緣木求魚?

新頭殼今(12)日中午的「開放編輯室」節目邀請何東洪以及知名獨立樂團「拷秋勤」的主唱范姜,請他們談談Live House對獨立音樂的重要性及其經營困境,還有為何需要為Live House正名。

何東洪指出,2000年後Live House這個名詞才在台灣出現,也反映了這10多年來台灣獨立音樂的發展。70年代現場表演的場所通稱pub,也就是public的縮用,臺灣的公共音樂表演空間逐漸走向原創音樂,才開始有Live Performance和Live House的稱呼。

范姜回憶起高中時代,學校附近有一個表演空間,知名歌手伍佰也曾經駐唱,不過當時大家都稱pub,到他開始表演時才有Live House這個名字的出現。他說明Live House和pub在2000年之後分道揚鑣,Live House的顧客以欣賞表演為主,而pub的顧客主要是飲酒和社交,然而台灣的法規未能跟上此項變化,只將Live House視為pub的一支,也導致了不合時宜的管理。

何東洪認為,公共音樂表演空間的演變已20年餘,政府沒有藉口說不知道,民眾不知道Live House,可以透過法規去認識,可是若政府不懂,那麼法規用處何在?2010年商業司才在他們的努力下增加「音樂展演空間」登記,公部門還是認為地下社會的酒類銷售占營業額過高。青年搖滾文化和酒息息相關,公部門直接認定販酒就是酒店或特種行業,使得他們無力配合這些行業嚴格的建築法規。

范姜回憶2010年赴加拿大表演看到當地Live House蓬勃發展的情況,他認為台灣政府欲扶植獨立音樂,挹注大量資金給樂團上大舞台或出國,卻打壓Live House是自相矛盾的做法。就像從小學讀到中學以至大學,樂團也要從小型音樂表演空間逐步磨練到可以站上國際舞台,而非扼殺練習空間,卻要樂團一開始表演就面對大場面的龐大壓力。

何東洪強調,對於「喝酒」這件事要重新審視,比方說便利商店也賣酒,餐廳也可以點酒來喝,但是Live House卻無法賣酒。無視酒和音樂的聯結,只是放大「喝酒」這件事,則無法瞭解青年文化。

范姜表示,pub和Live House性質不同,如果能正名,則周圍對音樂表演者的態度會較為友善,比方說家長聽到pub可能不放心讓孩子去表演,但Live House的情況就較好。

何東洪說明,為Live House量身打造法規及正名有其必要,等於是向音樂表演者釋出友善態度,如果政府希望能發展獨立音樂,則不能每次都像女巫店一樣個案處理,卻不碰觸現行法規阻礙Live House與獨立音樂的條條框框,如果文化部沒有任何回應,未來這種反彈會越來越大。[完整的影音請至 http://newtalk.tw/news_read.php?oid=27056]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