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夜郎自大」的民進黨如何轉型?

美麗島電子報/陳淞山 2012.07.04 00:00
最近,民進黨主席蘇貞昌頻頻出招,在反美牛的國會抗爭議題取得短暫的勝利後,表示「在沒有預設任何前提下,他願意用黨主席的身分前往中國訪問;中國總理溫家寶卸任後若是想訪台,他也願意陪溫家寶看看台灣」,而在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十五週年、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香港之際,蘇主席更透過臉書、投書媒體發表感想,認為香港和中國的連結越來越深,「港人治港成了空話」,香港與中國從經濟依賴到社會衝突,一直到政治上的自我限縮、退守,都值得國人警惕,當政者警醒。 蘇貞昌主席甚至進一步諷侃表示,今年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專程安排訪港,竟成為重點的治安大事,肅殺氣氛多於喜慶,民主、自由、人權的普世價值在一國兩制下又落實多少?是必要關心香港的面向。 顯然,蘇主席「借港諷中」的政治動作正隱約透露出他的中國政策路線思維走向是往黨內的基本教義派路線靠攏,是「對抗取代對話」的反中路線正在逐步醞釀,「願意陪溫家寶看看台灣」的美麗說詞擺明了就是「吃老共豆腐」的揶揄說詞,絲毫沒有看到「態度友善」、「方法靈活」 的對中策略轉向的調整作為。 種種跡象顯示,蘇主席目前的主政思維戰略方向,就是「內政重於外交、兩岸」「政治對抗重於政治和解、對話」以及「民生經濟重於一切」的基本立場,縱使如前立委郭正亮的「民進黨正輸掉親美保台戰場」文章所言,「民進黨自以為贏了反美牛戰役,卻輸掉了台美關係的整體戰爭;自以為馬走不出親中的兩岸原罪,卻看不見馬轉向親美制中的連任布局。」蘇主席領導的民進黨其實正走向一個更加「自我封閉」、「自我感覺良好」「見樹不見林」的「鎖黨自決」決策危機,將讓民進黨在馬政府刻意降溫兩岸關係與「親美制中」的美、中、台新三角關係政略布局下,喪失了「遠交近攻」的「挺美和中」戰略角色與價值,民進黨當然更走向了政治邊緣化的困局而不自知、不自覺。 民進黨「2012大選檢討報告」明顯指出,中國因素對2012總統選舉的影響明顯有「經濟議題化」的趨勢,兩岸關係與經濟發展的關係性是敗選的三大原因之一。該報告強調,在未來的選戰中,中國因素的作用勢必持續、增強,因此,該報告建議,「民進黨應該不斷強調務實與溫和的路線,具體展開與中國的雙向交流,擺脫反中鎖國的刻板印象。」所以,蔡英文前主席也在當時發表聲明表示,「民進黨應該面對一個殘酷的事實,要如何面對中國與加強處理中國的能力,必須獲得社會的信賴。民進黨應該制定行為準則與互動結構,讓民進黨黨員透過互動瞭解中國,從互動中找出兩岸關係的新解決方法。」然而,事過境遷不過幾個月,民進黨顯然不願意誠心面對「中國因素」對民進黨執政能力與信心的考驗,荒謬地自以為用「態度不友善」的中國事務部與中國事務委員會」名稱便想打開民共對話交流的大門,卻不自知這是比目前民共對話交流政治僵局還更大倒退的「政治死路」!就連謝長廷誠心呼籲應該進行黨內中國政策大辯論的轉型可能性也「胎死腹中」,在黨內喚不醒大家的共鳴,就連7月15日即將舉行的全代會討論題綱中也隻字不提,上不了檯面討論。如今,蘇主席又以黨主席之尊,在香港回歸十五週年的慶典、胡錦濤主席親訪香港之際,用極盡諷刺的「港人治港成了空話」言論挑釁對岸的政治敏感神經,如此的種種「不友善」積極政治作為,又如何能讓人相信民進黨真的願意用「態度友善」、「方法靈活」的務實開放行動來處理兩岸事務呢?民進黨目前的領導者根本沒有要真心面對中國因素,甚至想重拾以前「反中」的對抗路線與策略來與國民黨原來的「親中」路線做抗衡、競爭,殊不知,馬英九已經從親中逐漸調整為「親美制中」的平衡角色,民進黨再度在台、美、中的政治戰略遊戲中缺席,成為唯一的「局外人」! 這就是民進黨的政治悲哀,自以為是的「夜郎自大」、「孤芳自賞」,總以為要打敗馬英九的親中路線就是要用「反中」策略來爭取民心。殊不知,當馬英九刻意在兩岸關係降溫之際,正是民進黨証明可以面對、處理兩岸關係展現執政能力的最佳時機、「態度友善」從「稱謂」作起,將「中國事務部」與「中國事務委員會」改為「兩岸事務部」與「兩岸事務委員會」,就能夠與中國大陸開啟「智庫互訪與對談」的交流:「方法靈活」從民進黨執政直轄市與縣市能夠正式邀請大陸邀請大陸涉台官員與專家學者訪問交流做起,兩岸經貿交流的紅利便能讓民進黨執政縣市雨露均霑,証明民進黨是有能力與共產黨打交道的政黨;最後是用黨內的中國政策大辯論修改「台灣前途決議文」,把陳水扁執政時期的「統合論」與「未來一個中國」以及謝長廷的「憲法一中」、「憲法各表」、蔡英文的「中華民國就是台灣、台灣就是中華民國」融合而成「台灣共識決議文」,其結果,民共對話交流的政治障礙自然迎刃而解,這才是民進黨突破兩岸政治罩門、重返執政的正確道路,不是嗎?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