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三大湖之一個維多利亞湖原本被譽為「達爾文的夢幻池塘」,然而在1950年代被當地政府以「增加漁業資源」為由放流來自尼羅河流域的尼羅河鱸(水族業稱為西非隆背金剛)之後,維多利亞湖中特有的慈鯛在短短幾十年間大量滅絕,成為永遠的損失以及全球外來種引入的負面教材。 根據自由時報報導,花蓮縣光復鄉公所為了「要讓民眾有魚可釣」,在吉利潭放生大量外來魚苗,但地方生態保育人士認為這種行為可能會讓花東特有的菊池氏細鯽被吃光。 光復鄉公所在7月3日於馬太鞍溪上游的吉利潭放流來自花蓮水產培育所的草魚、鯉魚、紅尼羅魚、錦鯉還有台灣特有的菊池氏細鯽魚苗共二千五百尾,公所天真地認為這樣放魚就可為吉利潭注入「新生命」,鄉長謝忠淵甚至認為這些魚種存在已久,「不會影響生態」。由於紅尼羅魚「太小」後來並沒有放入這種外來魚類。 吉利潭下游可通馬太鞍溪,原本就是原生的菊池氏細鯽、高體鰟鮍、與革條副鱊的棲地。保育人士指出,如果在這樣的棲地中放流草魚,草魚就會消耗掉水草,水草消失後除了造成小型魚類沒有地方產卵外,小型蝦類也會完全沒有地方產卵。此外無論是吳郭魚或是鯉魚都會到處吸底泥,使得圓蚌、河蜆的幼體被吃光,如此一來仰賴貝類生存的革條副鱊就可能會滅亡。 馬太鞍溼地教育協會理事長艾業直也表示,紅尼羅魚其實就是外來種吳郭魚的紅色品系,吳郭魚食性廣、食量大,錦鯉也是外來魚種,都會掠食吉利潭的原生種魚類,包括這次放養的菊池氏細鯽,和紅尼羅魚、錦鯉養在一起,根本死路一條,放流變「放死」。 花蓮縣水產培育所表示:民眾需要魚苗需提出計畫,至於鄉公所放流影響生態將會進行溝通。然而台灣的東部已經是少數沒有外來入侵性淡水魚存在的區域,光復鄉長缺乏生態常識的行為,將使花蓮縣境內少數還有菊池氏細鯽的棲地毀於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