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Novaled與三星行動顯示器有限公司簽署策略合作協議

中央社/ 2012.07.02 00:00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20702 16:38:08)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領域的領導者Novaled與顯示器產業的全球領先企業三星行動顯示器有限公司(Samsung Mobile Display, SMD)達成了一項授權與購買協議。根據協議,SMD承諾近幾年從Novaled購買其AMOLED顯示模組傳輸層所用的摻雜劑材料。此外,Novaled還將向SMD提供其專有的PIN OLED技術,用於生產SMD的AMOLED顯示模組。

2005年以來,三星一直與Novaled就先進OLED產品專用的技術和材料密切合作。Novaled與SMD最新簽署的這份協議將Novaled高性能OLED材料和專有PIN OLED技術的使用範圍拓展到SMD新一代的行動AMOLED設備中。

Novaled已經開發了好幾種可用於OLED的摻雜與傳輸材料,可進一步提升Novaled的PIN OLED技術的優勢。得益於此,這些OLED產品的驅動電壓非常低且基材相容性很強,同時還保持了功耗低和使用壽命長等優點。

Novaled執行長Gildas Sorin表示:「Novaled材料旨在造福客戶,尤其是大量生產的設備。我們與SMD的最新協議進一步證明,我們在用於提升OLED產品性能的OLED技術和材料的研發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另外,它還堅定了我們的策略,即與領先的OLED顯示與照明製造商建立成功且持久的業務關係。」

三星行動顯示器有限公司總裁兼執行長S.I. Cho則表示:「我們專注於開發最先進的創新型OLED技術,因此,我們一直和Novaled密切合作。隨著我們在這一成長型市場中不斷向前邁進,我們今天很高興能透過這項協議拓展與Novaled的合作關係。」

關於Novaled

Novaled AG是一些先進技術與材料研發與商業化領域的領先企業,這些技術和材料可提升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和其他有機電子的性能。Novaled為OLED產品製造商綜合提供專有技術、材料和專業知識,並授權和銷售有機導電摻雜技術與材料,供OLED產業顯示產品的商業化生產使用。Novaled已經和全球各地的主要OLED創新企業及生產商建立了策略合作關係,其已獲授權或尚在申請的專利超過500項,並在OLED技術、結構和材料領域擁有雄厚的智慧財產權實力。Novaled於2001年從德勒斯登工業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和德勒斯登Fraunhofer學院(Fraunhofer Institute of Dresden)分拆出來獨立營運,並於2003年開始展開商業活動。Novaled總部位於德勒斯登,並在韓國和日本設有銷售辦事處。如需詳情,敬請瀏覽:www.novaled.com。

關於三星移動顯示器有限公司

三星行動顯示器有限公司(Samsung Mobile Display Co., Ltd., SMD)成立於2009年1月,是三星供應尖端顯示解決方案的核心公司。SMD擁有先進的技術實力,能夠提供全面的顯示產品,包括AMOLED(主動式矩陣有機發光二極體)和LCD等技術產品。SMD已經成為視覺技術領域的全球領先廠商,其先進的AMOLED顯示器正廣泛應用於智慧手機、數位相機、遊戲設備和媒體播放器等產品。作為全面的解決方案供應商,SMD致力於推動軟性顯示器、折疊顯示器和透明顯示器等未來技術的發展。同時,作為公認的視覺創新催化劑,SMD將繼續改變我們眼中的世界。請瀏覽www.samsungsmd.com瞭解三星行動顯示器有限公司的更多資訊。

關於OLED

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是由厚度通常只有幾奈米的多層有機材料薄膜製成的固態裝置,通電時,以漫射形式發光。快速成長的平板顯示市場一直夢想著能擁有超薄、高效率、色彩鮮明且設計靈活的顯示形式,由於OLED是面光源,因此就成為實現這一創新夢想的中堅力量。……按這裡瞭解更多。

照片/多媒體資料庫可以從以下網址獲得:http://www.businesswire.com/cgi-bin/mmg.cgi?eid=50327677&lang=en

免責聲明:本公告之原文版本乃官方授權版本。譯文僅供方便瞭解之用,煩請參照原文,原文版本乃唯一具法律效力之版本。

聯絡方式:

Novaled AG

Anke Lemke女士

電話:+49 (0)351 796 5819

[email protected]

三星行動顯示器有限公司

公關團隊資深經理Hojung Kim先生

電話:+82 (31)209-0514

[email protected]

Brunswick Group

德國,Paul Scott

電話:+49 (0)69 2400 5541

[email protected]

訊息來源:Business Wire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