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終結童年創傷 照顧心中的小孩

立報/史倩玲 2012.06.28 00:00
【記者史倩玲台北報導】勵馨基金會於28日召開記者會指出,台灣每年近約10萬位新增的未成年家暴被害人、性侵害被害人以及暴力目睹兒。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指出,這些人急需專業服務,加強正向保護因子,才能避免長大後成為施暴者或受虐者。1年10萬受創案件以去年2011為例,家暴、性侵事件通報統計,17歲以下家暴被害人就有2.2萬餘名、性侵被害人有7千餘名、目睹暴力兒童推估約有6.8萬名。紀惠容指出,合計去年至少有9.7萬餘人,心中都有個受傷的「內在小孩」。勵馨基金會指出這些受傷的「內在小孩」,將嚴重影響未來成長,包括影響未來人際、生活、 家庭、工作等。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沈瓊桃表示,每個人心中都有個真實的自我(true self),也就是「內在小孩」。而沒有受壓抑與傷害的自我,會像孩子般呈現天真、直接、快樂、充滿活力及創造力。而童年受創經驗,將導致「內在小孩」受傷。許多幼年曾經受傷的人,為了彌補成長的失落與遺憾,有些人會不自覺地向親密關係對象和子女,甚至工作夥伴複製負面互動經驗,造成關係間的障礙。沈瓊桃表示,如果因某個人、事、物碰觸到受害者「內在小孩」受傷的情緒地雷,潛意識自動連結龐雜的深層記憶,很可能引發當事人的激烈行為,嚴重時可能會傷人傷己。另外,如果童年經驗帶著深深的恐懼與不安,當事人在成年之後的感情關係就可能充滿控制和依賴,例如親密關係暴力的加害者。紀惠容指出,根據勵馨的服務經驗發現,許多家暴被害人、加害人曾經都有童年經歷創傷經驗,因為生活在暴力環境下,目睹暴力、目睹死亡、遭受肢體、語言、精神等暴力,甚至遭受性的不當對待,包括性侵害、性猥褻、性歧視,另外,被大人疏忽、遺棄、過度管教、求學時期的歧視、排擠、霸凌,還有性別、種族、身份等各種歧視遭遇,都會造成受傷的「內在小孩」。家暴與童年經驗有關不過,童年創傷問題很少被社會重視,紀惠容分析這是因為許多人存有「小孩子的創傷不算什麼,長大就會好」、「這個記憶會被遺忘」等迷思,但事實上,創傷沒有處理不會消失,而創傷反應會隨相似事件而出現,影響未來人際、生活、家庭、工作等。勵馨的服務對象阿忠就表示,自己從小被爸爸打得很嚴重,還曾被爸爸綁在鐵窗上用皮帶、水管抽打,甚至被扒光衣服趕出家門,這一切讓他很自卑、痛恨爸爸,時常惡夢連連…。而阿忠也表示,到勵馨接受輔導後,輔導人員協助自己釐清問題,並傾聽內在自我的聲音,也找到情緒的出口,阿忠也期許自己未來不會成為施暴者。並時時關懷女性。現在的阿忠則是擔任勵馨志工,投身公益。紀惠容強調,童年有受創經驗的人如果有正向保護因子,反而能使受傷的「內在小孩」自我超越,增加生命韌性,增加挫折忍耐力,更有激勵的效果,同時可以協助相同經驗的人,不會落入暴力循環。而正向因子包括:自我肯定與正向思考,懂得自我省思與抒發情緒,離開受暴情境的決心與努力,以增強個人復原力。另外,就是有彌補作用的正向社會經驗或重要他人的支持。如此才能終止暴力是停止暴力傷害,展開復原歷程。此外,勵馨基金會將於9月開始辦理「擁抱內在小孩,遇見真實的自己」系列活動,以講座、電影賞析、讀書會等形式,邀請民眾認識、學習、疼愛「內在小孩」。詳情請上勵馨官網:http://www.goh.org.tw/main.asp。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